李教授说,千佛山的开发利用在南北朝时有记载,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繁荣。隋朝时期佛教盛传,千佛山从游玩胜地,逐渐渗透进来一些信仰、宗教色彩的活动,更多的人借逛庙进香为由头前来游玩。明代济南成为行政中心后,千佛山兴盛起来。
探究千佛山庙会的起源,应该是从元代成宗年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各州县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农。此间千佛山上僧人举办佛事活动,香烟缭绕,经声佛号,钟磬扬韵。是日,善男信女前来焚香叩拜。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来虔诚祷告,乞求神灵庇佑。庙会期间,来寺院进香者络绎不绝,有拜神求佛、许愿还愿的,还有送佛衣的,送帐子的,送绣花鞋的等。然后,游山赏景。应祭祀需要,商贾也带来应时的商品。从此,千佛山的九月九也就由过去单纯的登高赏景,变成了各阶层云集的庙会了。
原济南市园林局史志办主任孔宪雷对千佛山的历史颇有研究,他说,千佛山庙会是重阳节的典范。参与庙会就能体验到重阳节的传统风俗。
另外,金秋九月还是丰收的季节,历来千佛山的庙会上就有大量的山货展卖,还要在山上唱戏,有一些庆祝丰收的意味。
千佛山上遍布野菊、黄栌,每到重阳时节,便有大批文人骚客,携茱萸酒,拎菊花糕来千佛山登高赏菊。明朝边贡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中说:“背岭丹枫直,垂岩紫菊肥。”此句准确地描绘出了登山后的场面。
千佛山的深秋,秋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站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便成为人们登山的一大乐事。而济南人除赏菊外,还有吃菊花的习俗。人们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别具风味,清香无比。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描述了古人重阳登千佛山的情趣:
闲招三两友,
把酒醉南山。
静喜高松下,
香偎野菊间。
济南有句俗话,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千佛山庙会时本地盛产的大柿子正好成熟,从山脚到山腰的山路两旁卖柿子的特别多。赶庙会的,多买柿子回家,所以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说。任教授回忆说:“我们那时候,赶千佛山庙会都买一串山楂挂在脖子上,或者提一篮子大柿子,带回家挂在屋檐下等到冬天才好吃。老济南都知道大柿子。”济南已故诗文大家徐北文在他的《济南竹枝词》中有一首《重九登高》诗,吟颂的就是这样的情景:
重九枣红柿子黄,
肩儿携妇陟山冈。
齐烟坊下争留影,
佛慧试茶看海棠。
举城同庆的盛会
民国时期的千佛山庙会,持续的时间很长,会上扎有彩棚,连唱三天大戏,另外还有马戏班表演,变魔术的、耍猴的、玩杂技的……十分热闹。摆摊叫卖的商贩布满上山的道路两侧,售卖香烛、火纸、土产、山货等零用品。庙会期间,来寺院进香者络绎不绝。
已经68岁的任教授说,千佛山庙会的鼎盛时期是在解放前。作为一个老济南,山会,他是每年必逛的。当初,从兴国禅寺到山脚的盘道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四乡的山民都来卖土特产,济南城的商贩也来凑热闹。沿途卖山货杂品、香烛元宝和日用百货的摊位鳞次栉比。卖烧饼、包子、馄饨的饭棚,高声吆喝着招徕顾客。民间工艺品、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冰糖葫芦的、卖儿童玩具的,琳琅满目。那时候烧香拜佛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来游玩的,登高望远。
此时,济南各界人士、观光游客,聚集千佛山,商界也放假一日,以尽游兴。这天,车水马龙,道路为之拥塞。赶庙会的人一直挤到现在文化西路的柴油机厂宿舍附近。热闹的场景比今天的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人抬山轿送游客到山顶。历年的庙会上,由于人员众多,而且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有时会带来一些麻烦,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任教授说:“当时警察局的工作人员都住在山上!”
解放后,千佛山的庙会改名为山会,“文革”时期停了。1982年,千佛山恢复山会,马上就出现人满为患的盛况。孔宪雷老先生当时还是千佛山的管理人员,他对那一段时期的山会情况记忆犹新。1989年的重阳山会历时6天,人数达80万,上市商品八大类共10000多个品种,摊位最多一天1600多个。有山楂、柿子、红枣等土特产,有苏式糕团、兰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山西刀削面、聊城呱嗒等风味小吃。有各种香烟名酒、时装鞋帽、文化用品等日用百货。还有内蒙古的硬气功、聊城的飞车走壁、滕州的驯蛇、杂耍、魔术。1996年,文化活动由通俗变为高雅,如云南的民族民间艺术团、承德普陀之光艺术团、中华鼓乐队、乌兰牧骑演出队、贵州上刀山下火海剧组、草原民族风情、蒙古包等。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