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号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自古繁华,爱好游赏,很早也就开展了“三月 三 ”的游乐活动。
据元代成都人费著的《岁华记丽谱》载:“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学射山,即现在的凤凰山,最早名斛石山。因三国时刘备、诸葛亮为培养刘禅的文韬武略,选中此地让他习武射箭,后遂呼为学射山。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山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至真观。据“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所见:观中:“有天尊真人石像,大小万余躯。石坛三级,周回百步。铜钟一口,重七十斤。”唐代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山南开凿了万岁池(今名白莲池),盈盈碧波,广袤十里,渔歌唱晚,画船迎晖,更加吸引四方游人。于是,该山成了成都的春游胜地。以后习武者也在那天登山演武竞技。据司空曙的《晦日益州北池陪宴》诗看,唐代时池边修有七座桥,周围花树相连,十分美丽。游人众多,常有歌舞、管弦、游骑、飞桡之类。
据宋代蜀中文人文同的《学射山仙祠记》,传说道士张伯子于三月初三在此跨虎升天。据说“一年祸福率指此日惰与恭之所招致也,自昔语如此”。此后,凡是到了三月三日,两蜀之人如同奉了戒令,相约如懒惰不去朝山,就会被神人诛责。大家都会恭恭敬敬地奔先走后赶到学射山上,朝拜通真观,祷告神人,祈求一年的祥如意,从道士处接受秘箓,心满意足而归。通真观前又有蚕市,会期三日。朝山的人们,也会向仙人祈求保佑庄稼和养蚕的顺利。
文同叙说:此山之会最为盛大,太守与其僚属,会一早等着打开城门就出去。随行的钟鼓旗旆,绵延二十里没有空缺。都人士女,戴着珠宝玉器,穿着锦衣丽服,仿佛给山麓绘上了彩藻,映照了北门外的原野,浩浩荡荡如翻江倒海一般,华盛得犹如凝住了天上的彩霞。山上山下,人流成列,“穷极繁丽,徜徉徙倚”。人们一直会玩到日暮,方才回城。宋真宗时的龙图阁直学士赵汴,治平二年(1065)夏来蜀中作太守,第二年上巳节,也来游学射山,主持民间的游乐。赵汴的《次苏寀游学射山》诗,就曾生动地写到“锦川风俗喜时平,上巳家家出郡门。射圃人稠喧画鼓,龙湫波净照红旌。迎真昔诧登天虎,命侣今闻出谷莺。勉为远民同乐事,使台仍是得贤明”。诗中既写了三月三日的成都风情,又写了“龙湫”和张伯子“登天虎”的神话传说。
相对而言,诗人田况的《三月三日登学射山》就要写实一些:“丽日照芳春,良会重元巳。阳滨修祓除,华林程射技。”“门外盛车徒,山半列廛市。彩棚飞镝远,醉席歌声起。回头望城郭,烟霭相表里。秀色满郊原,遥景落川涘。”
范镇也有《仲远龙图见邀游学射》诗:“几年魂梦寄西州,春晚归逢学射游。十里香风尘不动,半山晴日雨初收。指挥武弁呈飞骑,次第红妆数胜筹。夹道绮罗瞻望处,管弦旌旆拥遨头”。范成大也留有《上巳日万岁池呈程咏之》的诗。
那一天,成都人几乎倾城而出。北门官道,车水马龙,人流滚滚,男女老少,接踵摸肩。一眼望去,夹道绮罗,轻裾小盖,真是“十里香风尘不断”。沿途道边,巫觋卖着驱鬼的符纸,游人纷纷抢购,以求利于农桑养蚕,免灾避祸。临时搭起的店肆数不胜数,有名吃酒店及诸般菜品。那时的风筝比赛,雅称“角鸢”。故应时的风筝,更是色彩鲜艳,造型精美,撩拨人心,成了游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抢手货。
山下茂林之中,官府辟有射圃。四围矮墙,中间搭起彩棚。官吏们宴集后,来此观看众军士骑射表演。几通鼓响,军士们飞马射箭,命中箭垛,赢来门外围观如堵的人们阵阵喝彩。表演完后,由太守率先,众宾客们都乘兴依次骑射,并有红装翠袖的官妓专门“计筹”——当场计算中箭的多少。
万岁池中,彩舫云集,箫鼓欢响,曼舞轻歌。墨客骚人,举酒酣饮,吟诵词章。碧波微动,红旗高扬。几队轻舟,竞渡争标,夺得红旗为胜。池中雪浪飞溅,岸上观者如山。喝彩声,加油声,震耳欲聋。香客,武士,文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个个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据北宋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古代我省的阳安县(今简阳市)治北面二十里有个玉女灵山,山的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当地人称呼为玉华池。每到三月三日,人们就会到池上乞子。若漉得石,即会生男孩,漉得瓦,即会生女孩。并称“自古有验”。
又据宋真宗时期张君房校正的道家《云笈七籖》记载:葛璝化(今彭州市万年乡葛仙山一带)周围的岩峦左右,嵌有二十四个洞穴,八十一座山峰。其中一个洞中有叮咚水出于山崖的腹部,久旱也不会枯竭。每年三月三日蚕市的早晨,朝山的人众常常超过上万人,食宿在山内,除了供应这么多人的饮食之外,泉水仍然常常有余。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