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里,潮汕的民俗又火了:迎神,赏灯,游锣鼓,舞英歌……各种色彩斑斓、特色浓郁的习俗纷纷登场,串成了一部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乡村民俗大戏——
祭祖拜神,可谓是潮汕人新春持续的“保留节目”。潮汕属于多神崇拜,先祖前贤,天神地祇,皆在祭祀之列。初一要拜,十五要拜,辞旧要拜,迎新亦要拜。正月乃新岁之首,春回大地,紫气东来,定要赶快备办粿品,迎祥纳福:拜祖宗,承祧绳武,表达对祖辈的感念之情;拜门神,尽忠职守,感恩一年到头对门户的忠诚守护;拜井神,饮水思源,铭记“受滴水恩以涌泉报”的古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潮汕的祭祀活动中,蕴藏了感恩孝悌、抱诚守真、扬善惩恶等传统核心价值观。祭祀时的庄严虔诚姿态,彰显了潮汕人的礼义之风,表达了光前裕后的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心愿与憧憬。
大年初一过后,乡村“闹热”活动开始火热上演。“灯脚”、游神、舞英歌、游锣鼓、做大戏,活动一波紧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将过年的喜庆氛围迅速推向“高潮”。如火如荼的游神赛会,一直要延续到正二月。这样掐指算来,潮汕人的春节活动整整持续一两个月,时间之长,样式之多,内容之广,特色之美,在全国各地可谓少见。
不信么?看,那边款款走来的锣鼓队——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一路上敲锣搷鼓,旐旗飘扬,好不壮观。波澜壮阔的潮州大锣鼓一直闻名遐迩。记得13岁那年乡梓大闹热,举办大型游锣鼓民俗活动,我被选进少年仪仗队,新春伊始,手擎五彩标旗,随着大队人马,兴高采烈地游遍全镇各个村落,仿若乡村的信使,为村民传递春天的消息。所到之处,乡亲父老,捧茶鸣炮,笑脸相迎。“鲜花怒马少年时,一日看遍长安城”,好不快哉。连日的巡游过后,手起了胝足生了茧,但当时并不知痛,不觉累……童年的记忆并未远去,那番盛况蒙太奇般常在脑海浮现,那萧鼓钟声迄今仍在耳畔萦绕。
游灯赏灯是潮汕上元节的一大习俗。潮汕人对元宵的重视不遑多让于过年,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灯火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徽记,是光明吉祥的象征,元宵游灯,隐含了潮汕人对火的崇拜和纪念,对喜庆祥和的追求和向往。又因潮汕话“灯”与“丁”同音,故游灯又寓意薪火相传,人丁兴旺,瓜瓞绵延,生生不息。元宵夜里,各家各户都要派出男丁组成巡行队伍,到“神前”点亮灯笼火把后,沿村道阡陌巡绕一圈,把光明喜庆播洒到乡村每一个角落,祈求合境平安,人丁兴旺。远远望去,前行的队伍仿若一条鳞光熠熠的逶迤长龙,煞是好看。元宵赏花灯在潮汕亦由来已久,据明嘉靖潮剧刻本《荔镜记》的记载,这一风俗至少可追溯到400多年前,当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潮州花灯。陈三五娘灯下钟情的美丽传说,为潮州花灯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灯如花,人如画,灯美人也美,很喜欢陈三在“观灯”时的那一句喃喃独白:“元宵好花灯,灯下好人物。”久负盛名的潮州人物灯,在清末民初还曾走出潮汕,走出国门,先后被送往南京,乃至英国伦敦皇宫以及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享誉中外。
潮汕的文人还将百屏花灯编成妙趣横生的歌谣传唱:“头屏吕布与貂蝉,企在椅上诉衷肠,王允巧设连环计,挑起董卓动刀枪;二屏霸王别虞姬,四面楚歌风凄凄,古今勿忘英雄泪,算错鸿门一着棋;三屏董永遇仙姬,槐树为媒结夫妻,当心玉帝无情棒,天雷一声痛别离……”潮汕人历来讲究彩头,更讲究结尾,百屏花灯亦不例外,最后以“郭子仪拜寿”为归结。郭子仪夫妇七十双寿诞,封官晋爵的七子八婿皆来为父母庆寿,故“郭子仪拜寿”寄寓了“福禄寿” 俱全的景象。
舞英歌是潮汕的又一特色年俗。这项源于古老傩舞的传统民俗,融戏剧、武术、舞蹈于一炉,把传统傩舞的古朴刚健、粗犷雄壮之美演化到了极致。但见数十名精壮男子分列两队,浓墨重彩装扮成梁山好汉模样,手执双槌,敲击跳跃,边走边舞,好不威风。来到村居、生产队的旷埕或庙堂前,英歌队便驻足展开表演:双槌在“好汉们”手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在胯下,或在后背,敲击变换,出神入化。舞至高潮处,鼓点一阵紧过一阵,阵阵紧催;槌声一棒快过一棒,声声响应。一时间桴鼓相应,槌棒纷飞,让人目不暇接。随着队伍中喊出“嗨嗨”,振聋发聩的吆喝声,队列遂应声变换成各种图形,时而长蛇挺进,时似双龙出海,时成四虎并驱,时现孔雀开屏……气势恢宏,豪气干云,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大致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结,虽然隔着脸谱,但英歌队员俨然已成了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化身。小时候每逢家乡舞英歌,我便常常冲到队列最前头,一一辨认这帮英雄好汉。看,领头黑不溜秋的是李逵,那红须及胸的是杨志,剃光头留络腮的是“花和尚”鲁智深,手持长蛇道具穿梭在队列中的定是“鼓上蚤”时迁无疑……还有两名惹人注目的“巾帼”豪英——孙二娘和顾大嫂。“她们” 形容俊美,粉面红唇,但又举止刚劲,动作落落,让人难辨雄雌。记得第一次看英歌舞,几名小伙伴便为此争辩不休,有说是男扮的,有说不对,肯定是女的,一时间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干脆打了赌。最后,还是机灵的阿伟有办法,他不声不响地跟踪着两名“女英”一前一后,大摇大摆地走入了男厕,谜团霍然而解。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