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孤”活动有几个主要环节,首先是让经师在醮棚中开坛请佛祖降驾,再进行“穿金山”。“穿金山”一般是九人或十一人或十三人,由一位领头经师手提法器引带,在鼓乐喧天之气氛中,进行既紧张而有条理的交错穿走,看起来颇有舞蹈性动作。据说,这一过程是从佛门弟子救一位被囚禁在妖洞中的同道的过程演化而来。然后,经师便要进行为期三天的诵经。初一有《水忏经》《金刚经》,初二有《观音经》《千佛经》,初三有《十王经》《弥陀经》等。读经后,便请佛上座给本地孤魂施食物。然后在初四再给贫苦人家施济物品。近几年,报德古堂每年施济贫苦人家500多户,发放大米约10万斤,其它物资折值及现金共约10万元。某些有钱人也来要些“孤品”,当然,他们的目的在于保平安。
若遇大型时,还加放焰口请四方孤魂前来。今年农历七月廿七日,和平当地民众就在当年大峰祖师的结庐处灵泉古寺,举行一场放焰口活动,普渡南宋末年在和平抗元阵亡的林文星都督等将士。
“开孤门”相关活动完成之后,当月到报德古堂祭拜的群众比平时也会增多。至月终“关孤门”,一般由经师诵经,民众自由祭拜而已,内容和形式比“开孤门”都简单。
往昔在施济物品时,一般是由几个壮汉站在孤棚上,向棚下投掷插着编码竹签的甘薯,让人争抢,然后对签领物。这种形式秩序比较混乱,踩死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常有发生严重错位现象。曾有一个麻风病人,凭签前来认领物品时,领到的竟是一个姑娘,这岂不是糟蹋姑娘一辈子?
如今,施孤活动比前更文明,物品也比前更丰盛,不但施人现象已被剔除,抢孤形式也被改变。近些年来,报德古堂在施孤过程中,施济孤魂仅已是一种形式,其目的主要在于施济活着的贫困人家。因此,这充分发挥了慈善机构在文明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