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型铜鼓最大的特点是体形大,鼓面大于鼓身。滇系铜鼓则鼓面小于鼓身,体形也比较小,鼓面没有超过一百厘米的。北流型最大的铜鼓是六靖乡水冲庵的一个大铜鼓,现陈列在自治区博物馆,这个铜鼓鼓面为一百六十六厘米,重六百斤,高六十七点五厘米,是两千年前铸造的。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铜鼓,号称“铜鼓之王”。此外上海博物馆藏铜鼓,鼓面直径一百四十五厘米;广州博物馆藏铜鼓,鼓面一百三十八厘米;桂平麻垌小学藏铜鼓,鼓面一百三十七点八厘米;浙江博物馆藏铜鼓,鼓面一百三十四厘米;德国柏林博物馆藏铜鼓,鼓面一百二十七厘米。以上铜鼓均出自两广。此外,鼓面直径在一百一十厘米至一百二十三厘米之间的大铜鼓国内还有十多个,都是出自广西的北流、陆川、桂平、平南、容县、博白和广东高州,一律都是北流型的。
北流和其毗邻各县之所以古铜鼓分布密集,这于北流县规模很大的铜石岭冶铜遗址有关。铜石岭,位于北流县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民安圩附近;圭江自南面而北绕过山前。这座名山巍峨壮观,石皆紫铜色,山顶平宽,有四季不涸水池,传说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于此山七炼铜”,唐代削平萧粱之后,这里设置“铜州”。当地群众都晓得铜石岭是古代开采铜矿和炼铜之地,山上黄土层中至今仍可见到蓝色的孔雀石和烧结了的铜矿渣。一九六六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古代的矿井、炼炉和排水沟、灰坑,拣获了当时的矿石、炼渣、铜锭和风管。这是研究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采矿、冶炼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虽然尚未找到铸造铜鼓的直接证据,但附近各地铜鼓之密集肯定与这个冶铜遗址有密切关系。
北流铜鼓经考古者探索研究,得知云雷纹象征圣人恩泽;太阳纹象征对太阳的崇拜和信仰,也是对铜鼓占有者自身的神化;饰青蛙、蟾蜍代表月亮,与饰太阳的中心相对应,蟾蜍繁殖力强,象征“子孙繁衍”。
铜鼓的作用一是作为乐器,用以作舞蹈伴奏。明代汪广洋《岭南杂咏》诗曰:“村团社日喜晴和,铜鼓齐敲唱海歌;都道一年生计足,五收蚕茧两收禾。”至今广西壮族男女青年仍有聚集在村郊山头敲打铜鼓轻歌曼舞,谈情说爱的,二是作赛神用。古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医疗技术落后,迷信鬼神,常敲打铜鼓请神送鬼,进行祈年缓灾的宗教活动。唐朝许浑《送客南归》诗写道:“绿水暖春苹,湘潭万里春;瓦樽留海客,铜鼓赛江神……”;三是用于打仗。古时西南部少数民族遇到战争都用铜鼓召集部众,统一号令。战争中双方拼死争夺铜鼓,铜鼓的得失,成为战争胜败的重要标志。夺得了铜鼓便等于夺得敌方的旗帜。《明史·刘显传》中记载道: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派刘显剿叙州〈今四川宜宾附近>九丝山的“都掌蛮”,攻克六十余个山寨,俘获头领三十六个,俘斩四千六百人,拓地四百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个。这次战事后,“都掌蛮”酋长阿大对其他损失表示不要紧,唯对丢失铜鼓最痛心疾首。他哭诉着说:鼓声为上,一个铜鼓可易牛千头,次者也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现丢失了铜鼓,再无法号召部众,一切都完了!可见铜鼓之重要。平时,西南部少数民族还用铜鼓传递信息,遇到失火、死人都用特定鼓点把消息通知亲人和邻居。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