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安庆原有两座城隍庙,即县城隍庙、府城隍庙,供奉着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像。以示消灾降福,护卫安庆城的平安吉庆。
县城隍庙历史悠久,初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嘉定十年(1217),因外族入侵,知府黄干在大龙山之南筑安庆城以备战守,移府治于此。原在潜山设立的怀宁县署一道迁移,移至安庆城附近的皖口(老山口镇)。
按南宋朝廷旨意,全国府、县两级行政区应建城隍庙,供奉城隍神位。怀宁县署迁移到皖口后,不久就在此处兴建城隍庙。而安庆府城因外族入侵,战事紧迫,只得缓建府城隍庙。为避战乱,府署自南宋端平二年(1235)起,先后移治罗刹洲、杨槎洲。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后,府署及怀宁县署都迁移到安庆城,成为府、县同治之城,全城供奉一座城隍庙。设在山口镇的城隍庙经历南宋、元、明三个朝代,六百年历史沧桑岁月,供“敕封显忠翌运伯”为城隍神像。
到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怀宁县署在城内杨家塘西侧复建县城隍庙;道光元年(1821),府署在大南门街兴建府城隍庙,供奉“敕封赞化显忠灵佑王”的城隍神像,及纪氏娘娘的塑像。府城隍庙规模比县城隍庙大,庙宇轩敞,宏伟壮观。门前立雌雄石狮一对,庙内头幢楼阁为两层,上层设有戏台。两边楹联为“尧舜生,汤武末,金殿上十分角色”;“日月灯,云霞彩,天地间一大戏场”。后面是大殿,中间供奉城隍与纪氏娘娘的偶像,两侧立十殿阎罗及牛头马面。旗幡排列,香烟缭绕。大殿两旁圆柱上镶嵌黑底金字对联,是清朝大吏、曾任安徽巡抚的彭玉麟,与继任吴坤修联手合璧而成。彭题上联:“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下联为吴所对:“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其意境不同一般,寓意颇为深刻,令人回味、感悟。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为县城隍生日,七月十五日为府城隍诞日。中国自唐朝以来,就有祭城隍的习俗。“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像舆于国中,尽三日而后止”。
在县、府城隍神诞日,安庆城举行隆重的庙会。先由府、县官员上城隍庙进香朝拜,再由绅商各界及慈善机构、行业协会等操办迎神庙会。庙会当日清晨,安排人用大轿将城隍塑像抬出巡城。若是风调雨顺,民间以城隍显应,倘遇灾荒或瘟疫不吉之年,则请城隍出来驱邪。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