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越先民在几千年前遗留下的蛇崇拜中的某些习俗,与当今犹存的泉州民俗——拍胸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古闽越人被称为“蛇种”。在泉州一带广为流传的拍胸舞,舞者的头饰也形似蛇之吐信。这之间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蕴含着不为人知的人文密码?
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李玉昆研究员告诉笔者,如果说中华民族被统称为“龙的传人”,那么福建人就是“蛇的传人”。
李玉昆说,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世居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闽越人。闽越人崇拜蛇图腾,他们不仅以蛇为形文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如果不慎翻船落水,也可借助蛇神的力量抵御蛟龙之害。至今,泉州惠东女仍有在虎口、手腕等处刺青的习俗,可视为闽越人后裔崇拜蛇图腾、以蛇为形文身的遗俗。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对此加以解析:“闽,东南越,蛇种。”意思说的就是地处东南的古闽越人信奉蛇为图腾,并把蛇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代表符号,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古闽越人被称为“蛇种”这一说法,不仅见之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和北宋的《太平御览》(“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在福建本土的地方志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成书于清代的《候官乡土志》称:“疍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其人皆蛇种”。另外,清人李调元也有“或曰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的类似记载。
可见,古闽越人不仅信奉蛇为图腾并加以祭祀,更将自身视为蛇的后裔。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闽越先民在几千年前遗留下的蛇崇拜中的某些习俗,与当今犹存的泉州民俗——拍胸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介绍,汉武帝时,闽越国被强行废除,城池尽毁,闽越人或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或逃入山林逐渐消亡,自此,“闽”就从氏族部落的图腾符号转变为福建一地的简称。但是,其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至今福建民俗及信仰形态中仍有闽越先民蛇信仰的延续与残留。
李玉昆告诉笔者,在泉州一带流行的拍胸舞,就是古代闽越人蛇图腾崇拜和傩舞的遗俗。拍胸舞者头戴草箍,在额前伸出一小段向前翘起,其状如盘于头顶上的一条蛇,而草箍末端的红绸条则恰好在蛇头中间露出,形似蛇之吐信。这一唯独扎根在闽南的民间舞种见证了闽越先民视蛇为己,将蛇作为自身崇拜的习俗。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舞蹈家协会主席蔡湘江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蔡湘江认为,拍胸舞者头上戴的草箍与古闽越人崇拜蛇图腾的习俗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绝不能简单地说只是一种巧合。古闽越人有着在节庆、祭祀时将崇拜物顶在头上的习俗,并在独特的舞蹈中得以保留下来。
福建博物院有关人士介绍,近年在福建省的考古发掘中,曾先后多次发现闽越先民蛇崇拜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与残留的相关证据。
如1984年在闽侯县鸿尾黄土仑商周文化遗址就曾出土过一批造型奇特的印纹硬陶器,上面有不少类似蛇形的花纹图案,其中一件陶杯的把手,被捏成类似蛇图腾的形状。此外,1984年,考古人员还在漳州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发现了一幅摩刻于孤石上的蛇形岩画,它由两蛇交尾、蛇产卵、幼蛇破壳、群蛇游动等图案构成。
闽江学院历史学系宋馥香教授认为,这一蛇形岩画透露了闽越先民蛇图腾的重要信息,即把自己当成是蛇的后代的认同,它以蛇的一生反映闽越族人的一生,是生命意识与图腾崇拜相融合的一种反映。
此外,在闽越国主要城址之一的福建崇安汉城,近年考古发掘了两件富有代表性的遗物。一件是封泥,其上篆刻的类似蛇形的文字,可能为“闽”字,它生动地反映了闽与蛇的文化渊源关系;另一件是铜铎残片,其间刻有三角形的蛇头,形象逼真。宋馥香认为,这两件遗物意味着蛇图腾崇拜在闽越国时已具有国家祭祀的色彩。
而在民间信仰中,这样的证据就更多了。如福建闽侯至今仍有洋里、青竹境和蕉府行宫3座供奉蛇王的宫庙,连江品石岩蛇王庙也供奉着蛇王“蟒天洞主”。此外,南平市樟湖坂镇的福庆堂,主祀“连”、“萧”、“张”三蛇王。在樟湖蛇神崇拜的习俗中,蛇被看成水神——连公师傅,当地人每年七夕都要举行迎蛇赛会。这些都是古闽越人以蛇作为图腾崇拜的实证。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