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程式特点
白字戏表演程式比较丰富。戏剧“场口”的设计,“科介”的安排,“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走报”、“闻凶”、“激面”、“想计”、“分门”、“合水”、“拷打”、“奔逃”、“追杀”等也都有程式。
每一单项动作,都有一定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的节奏要求。步法身段、手法和眼神、服装和道具,都要求互相配合。各行当又有各行当自己的标准。例如“拉山”,戏谚就云:“旦对前,生对眉,净过肩,丑散来”。又有“虱母”乌衫(即旦的持重),“跳蚤”花衫(即占的轻快)的不同。在各行当关目、台步的基础上,再去创造独自的人物。
南派武功,继承少林宗支,拳来脚去,门路严谨,既逼真,又好看。枪刀剑棍,都有真功夫,与正字戏短打相似。
白字戏的声腔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民歌体等三种,其乐调分为“轻三”、“重六”、“活五”、“反线”四种。有时也可以不分。在板腔体部分,板式可分为散板、头板、二板、三板、扣板、快板等,另外还有一种迭曲。
唱时有帮腔。这是白字戏声腔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很有特色的部分。帮的情况:有的只帮一句中句尾的三字,有的全句都帮;有的却一句曲的句尾都帮;有的前台不唱,全由后台帮唱。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存在着数角同台,当某一角色在唱时,其他角色均可随意帮他唱的南戏演唱习惯,现已不用。
白字戏的伴奏乐器,大锣戏文畔,原用大管弦为主乐,后则改为二弦(竹弦)。其所用音调比潮剧略低,并伴以三弦、提琴等。武畔用大锣、大鼓等。小锣戏文畔以小唢呐为主,配以响盏、吊针等。以前乐队七人,与正字戏相同。
白字戏的伴奏音乐、间奏音乐较丰富。伴奏弦诗一两百首,伴奏牌子也有一两百首。有以二弦为主乐器的,也有用小唢呐或大唢呐为主要乐器的。弦诗和牌子,其中有用于“过门”伴奏,有的用于间奏增强气氛,也有用于配合“场口”、“科介”,特别是大吹牌子,更富表现力,更有特色。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
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至今,百色城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百色城既是文化古城,也是革命红城。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百色城发动了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南北最宽直线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东至马...
您恐怕没有想到,在中国古代,“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枣是水果,还是粮食。《战国策》载,苏秦曾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