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楚雄姚安城旧称光禄古城。民间说“一座姚安城,半部云南史”。可见姚安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姚安坝子腔是云南省姚安县的传统民歌。
姚安人粗犷热情,待人爱憎分明,除了具备彝族人的性格特征外,还特别喜欢唱山歌也称为调子。他们一边犁田插秧,一边引吭高歌,久而久之就自然的把放牛歌和秧歌溶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姚安坝子腔,姚安坝子腔与时下名声远播的“海菜腔”齐名。
姚安坝子腔悠久苍凉、情真意切、曲调委婉流畅、词赋结构较为特异。它的特点是起伏大、音域宽、变化多、婉转绵长,音级相差13度,衬词(垛叶子)连说带唱、节奏感强。可分为男腔、女腔、对唱。
坝子腔是姚安坝子春耕栽种期间的民歌,一段优美的坝子腔,往往可说一件事、讲一个人、论一个理。坝子腔经广大群众的不断传唱,再经音乐人的修改创作,曲调更加婉啭缠绵或如诉似泣,其惟妙惟肖的感染力,最终被立在文艺舞台上,成为姚安县汉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坝子腔这种农耕文化,也悄然转移到了舞台、广场、公园以及农家小院,专业艺术家们也不断赋予坝子腔愈加丰富完善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为男女二人对唱,歌词由主词和副词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主词为两句,副词为六句至十句不等,且主词和副词在内容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在整个唱腔中,其旋律又密不可分,互相依存。
2008年6月7日,姚安坝子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