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民间认干亲者颇多。认为小孩“命”不好者,就以认干亲“相克”。也有两家关系很好,为加深感情联络友谊,或攀仰门第、拉拢关系而结干亲的。所认干亲,男的称干爹、干大(音da),女的称干娘、干妈。孩子的父母与干爹干娘则互称干亲家,也称作干亲戚。
洛阳民间给孩子认干亲,以男孩为多,特别是家中代代单传或兄弟几个仅有一个男孩者,洛阳老城、盂津县等地孩子认干亲有认给神灵的。当孩子满月后就抱到神庙,把孩子认给神爷做干儿子。认给火神爷的,要从小穿红衣,从头到脚不见其他颜色,红鞋、红帽、红靴、红袜、红腰带、红手套、红鞋带等。不仅单衣裤全是红色,就连棉夹衣裤从里到面也都是红色。穿红的孩子,乳名都是叫“红娃”。穿红的意思是红色代表火,传说火神爷没有儿子,又喜欢孩子,很护短。认给他做干儿子,可以消灾避难,逢凶化吉,啥都不怕。此后大人孩子每年一次到火神庙给火神爷烧香上供,以求关照。直到孩子12周岁脱红时,再给火神爷敬上绵羊一只,以示还愿。
有的父母给孩子认两个干亲,必须是一个姓刘,一个姓潘(意思是可以“留”住孩子,能“攀”住不放,保护孩子长大成人)。栾川民间有认远方外地人或走江湖者为干爹,俗称做“长腿干大”,意可保小儿平安。
孩子到12周岁那一天,红娃换上杂色服装,由母亲带领,备上礼品到干娘家举行脱白仪式,去干娘家时必须要买1丈2尺白布,还要蒸100个蒸馍,做10碗各色花样的面食供品,买一块3—5斤猪肉和一只红颜色的公鸡做成熟食,一齐带到干娘家。到了干娘家,要先到祖先堂祭祀,孩子向干娘家的先人灵位行叩头礼,行礼时孩子的背后放上装100个蒸馍的篮子。行完礼要用双手从背后的篮子里搂取三次蒸馍,取出多少不限,逐次递给站在旁边的干娘。然后母亲把带来的1丈2尺白布搭在孩子身上,再由干娘取掉白布留下,并把事先准备好的1丈2尺红布交给干儿子带走。带来的礼肉切成两块,红公鸡由孩子母亲和干娘各扯一条鸡腿分开,干娘家留下一份,另外一份带走。至此,“脱白”仪式结束,孩子的母亲请干娘一同回自己家参加孩子12周岁生日宴席。
认干亲的习俗,直到现在仍在洛阳民间流行。多是为了加强人际关系。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