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令。每年这个时候,气候转暖,酥雨普降,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从此开始。故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而在这时,大地返绿,空气清新,城市的人纷纷走向郊野踏青,农村的人则在村中扶起大秋千,供大人嬉戏,在家里绑个小秋千,供儿童玩耍。少年则糊个风筝,三三两两跑到村外,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纵情放飞,尽享春日的快乐。
由于“寒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而“清明”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令,“寒食”又在“清明”前一日,为了方便,据说在唐以后,人们便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而一,统称“清明节”。但农村大多还保留着“寒食”的称谓。
昔日清明节前后,韩城农村还有两个习俗。一是娘家母亲要带领主要亲戚给出嫁不久的女儿送蒸食,叫“送清明节”。主要蒸食是一个大枣糕,另外,给女儿、女婿还要各送一个“子推”馍,有人也称“鸡蛋馍”,给女儿送的那个鸡蛋包在馍内,给女婿的那个鸡蛋镶在馍外。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
另一项习俗就是外婆给小外孙“送猫”。说是“猫”,实际是用上等白面蒸的老虎形状的大型花馍,一大一小,大的用面5斤,小的用面3斤。
为什么要给外孙送“猫”?原因深远。
古时有一种病叫“天花”,传染对象多为婴幼儿,由于缺少有效的医疗手段,因而死亡率极高,侥幸活下来的,也落得一脸“花儿”,俗称“麻子”。以此原因,所以阎崇年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代选皇太子时,将是否患过天花病也列为条件之一,因为只要得过天花病,就会终生免疫。
自清明节开始,气候转暖,各种疾病开始发作流行,小孩万一染上天花,当外婆的自然要去看望,于是便带上老虎形状的蒸食,放在外孙身边,以虎为形,意在镇邪,以猫为名,取其温顺,为孩子压惊。
清道光年间,预防天花的疫苗“牛痘”传入中国后,人们便在清明节前后给孩子接种“牛痘”疫苗,简称“种痘”。但孩子种痘后总会出现发烧、身体不适等现象。这时,外婆免不了还要去看望。先去一次,提上黄酒,名曰“浇花儿”,再去一次,便是“送猫”。
建国后,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因而天花等传染病在我国已经绝迹,“种牛痘”一词对青少年来讲,已十分陌生了,而送猫之俗,在有的地方还有遗存。因为它的内涵未变,它仍然表现了外婆对外孙的疼爱。
所以说,韩城的清明节是一个集节日、节令、农事、文化于一体的、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盛大节日。
庶出旧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官宦人家、商贾巨富除了娶妻之外,还有纳妾的权利(娶小老婆)。山西民间俗称纳妾为“讨二房”、“讨小”,家中以及外人称小老婆为“姨太太”。小老婆所生的子女,即是庶生(非嫡生...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