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令。每年这个时候,气候转暖,酥雨普降,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从此开始。故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而在这时,大地返绿,空气清新,城市的人纷纷走向郊野踏青,农村的人则在村中扶起大秋千,供大人嬉戏,在家里绑个小秋千,供儿童玩耍。少年则糊个风筝,三三两两跑到村外,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纵情放飞,尽享春日的快乐。
由于“寒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而“清明”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令,“寒食”又在“清明”前一日,为了方便,据说在唐以后,人们便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而一,统称“清明节”。但农村大多还保留着“寒食”的称谓。
昔日清明节前后,韩城农村还有两个习俗。一是娘家母亲要带领主要亲戚给出嫁不久的女儿送蒸食,叫“送清明节”。主要蒸食是一个大枣糕,另外,给女儿、女婿还要各送一个“子推”馍,有人也称“鸡蛋馍”,给女儿送的那个鸡蛋包在馍内,给女婿的那个鸡蛋镶在馍外。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
另一项习俗就是外婆给小外孙“送猫”。说是“猫”,实际是用上等白面蒸的老虎形状的大型花馍,一大一小,大的用面5斤,小的用面3斤。
为什么要给外孙送“猫”?原因深远。
古时有一种病叫“天花”,传染对象多为婴幼儿,由于缺少有效的医疗手段,因而死亡率极高,侥幸活下来的,也落得一脸“花儿”,俗称“麻子”。以此原因,所以阎崇年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代选皇太子时,将是否患过天花病也列为条件之一,因为只要得过天花病,就会终生免疫。
自清明节开始,气候转暖,各种疾病开始发作流行,小孩万一染上天花,当外婆的自然要去看望,于是便带上老虎形状的蒸食,放在外孙身边,以虎为形,意在镇邪,以猫为名,取其温顺,为孩子压惊。
清道光年间,预防天花的疫苗“牛痘”传入中国后,人们便在清明节前后给孩子接种“牛痘”疫苗,简称“种痘”。但孩子种痘后总会出现发烧、身体不适等现象。这时,外婆免不了还要去看望。先去一次,提上黄酒,名曰“浇花儿”,再去一次,便是“送猫”。
建国后,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因而天花等传染病在我国已经绝迹,“种牛痘”一词对青少年来讲,已十分陌生了,而送猫之俗,在有的地方还有遗存。因为它的内涵未变,它仍然表现了外婆对外孙的疼爱。
所以说,韩城的清明节是一个集节日、节令、农事、文化于一体的、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盛大节日。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