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韩城人把清明节也称“寒食节”。“寒食节”的来由虽还有其他说法,但流传最广的还是源于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被烧死事。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遭献公爱姬骊姬的陷害,被迫逃亡他国凡十九年,介子推便是重耳逃亡时的忠实跟随者。传说重耳在穷困潦倒之时,介子推曾有“割股奉君”之举,即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登上了君主宝座,是为晋文公。晋文公登极后,奖赏以前跟他患难与共的功臣。功大者封给一大块土地,功小者授予其爵位,但却把鄙视名利而早已隐居于陋巷的介子推给忘记了。
待他省悟后派人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逃隐于绵上山中。晋文公派人搜山,未果。于是下令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绵山尽柳林,及至整个绵山被焚,也未见有人跑出。士兵上山搜寻,见一人背负一人,抱一柳树同被烧死,此人就是他们要寻找的介子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将绵上山改为“介山”,并亲往介山祭奠。并将介子推殉难之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寒食节三天不准生火,皆吃冷食。久而久之,民间便将纪念介子推与祭祖同期举行。韩城古属晋,故对此俗十分重视。寒食日,除了上坟祭祖,还要修整墓冢,并在每座墓冢的顶端插柳一枝。因为传说当年绵山上的柳树被烧焦后,也许是介子推的精神感动了上苍,接着天降大雨,每株枯木都生出了新芽,不久绵山又是绿柳成荫。后人于坟头插柳,既是对古人的追思,又寄托了后人期望人脉兴旺、再发新枝的向往。所以在寒食日,凡上坟的人皆肩扛柳枝,铁锨,街市上卖柳枝者也到处都有。
其实这只是个悲凄的传说,实际情况是,介子推隐居之后,曾跟随介子推的人在王宫门外悬挂了一张纸条,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重耳见到后,便派人寻找介子推。子推闻讯,则与老母逃匿于绵上山中。于是晋文公便将绵上山封给了介子推,并更其名为“介山”,他并没有烧山。这段情节,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载。在这里,尽管史实与传说有些许出入,但都未损害介子推的崇高形象和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扫墓时的主要祭品,为一斤水面蒸熟的冢形馒头,上镶嵌红枣若干,当地人将这种蒸食称之为“子福”,实为“子推”的讹称。清康熙年间编纂的《韩城县续志》载:“馒首以枣密集其上,名曰‘子推’,取晋人绵山祀介子推遗意也。”为什么要将祭品做成这种形状,传说是当年绵山被烧后现状的再现:一座山丘,上面满是被烧焦的树桩。也有人说,馒头上的枣象征着介子推背上的烧伤。不管哪种说法,都寄托着民众对先贤的怀念。
清明节既称“寒食节”,所以其食品皆为冷食。古时,三日之内,家家户户都不生火,所需饭菜要提前备好。最普通的饭菜就是炸油饼、蒸凉皮、淖些菠菜、豆芽。以此原因,故过去人们常用“菠菜豆芽子,夹袄背褡子(背褡子即现代人所谓的‘马夹’)”来描述清明节时的节令风情。后来人们不禁火了,食物也就有所变化,除了有人还食凉皮外,多数人家以菠菜合子、韭菜合子为清明之日的主要食品,就象八月十五吃羊肉饺子,清明节吃“合子”,又成为韩城人过清明节的一个饮食特色。
韩城人扫墓,有清明“前三天不早,后三天不迟”之说,具体时日,由各族户自行决定。但老祖坟必须在清明前三日祭扫。是日,分布于各村的同族长者,皆按约定时间聚会于老祠堂或老坟地,在鼓乐的伴奏下祭奠,然后扫墓,然后会餐或发烧饼,每人一份(一般一份为5个)。旧时各族的老祠堂都有土地和家俱等公产,设有专人管理。 每年通过出租土地、家俱,可获得若干银两,清明节祭祀时香祃、吃饭等费用,就是从这些银两中支付。除了老祖坟,各家的新坟也须在清明前三天祭扫。这反映出人们急欲悼念逝去不久的亲人的迫切心情。
旧时上坟者皆为男丁,且父叔弟兄们相偕而去,时有“上坟夸人丁”之谚。所谓“继香火”者,概指此。古时重男轻女之俗,在上坟时表现得十分明显。近年此俗已渐易,女子上坟者,已不为奇。
昔日韩城人上坟祭奠以茶代酒,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究其原因,地少粮缺之故也。韩城多山,自古便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由于土地面积小,粮食产量有限,当地人不得不常年从周边各县购运口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韩城县续志》载:“(韩城)以域狭,故粟麦独缺。而仰给者,上郡之洛川、宜川、鄜州(即今之富县)、延长诸处,南之合阳,西南之澄城。每岁负担驴骡,络绎于路。渡沟历涧,风雨雪霜,日夜不绝。富室贫家,率寄饔飧于市集。倘三日闭籴,则人皆不举火矣。盖民之艰如此!”既然连口粮都难得保障,那么大量耗粮的酿酒业在当地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从外地输入,一因交通不便,二因古时酒无瓶装,全是装在“坛子”中以散酒形式零沽出售。这更增加了运输的难度,进而也加大了酒的销售成本。因此即是富家,平时也极少饮酒,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所以以前韩城人红白喜事设宴,饮酒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并不像南北各县那样开樽豪饮。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韩城人的饮食特色。了解了这个实情,韩城人清明节上坟以茶代酒也就能理解其缘由了。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