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指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传统节日礼仪,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富平地处古都丰镐(今西安)北地,自古“民有先王遗风,勋业节义,接踵前修,敦厚立本”(明《富平县志》)。其“四节”习俗,彰显着富平人明德孝悌、淳厚善良、勤劳勇敢的乡土风骨。稽考其渊源及形态,对传承地域文化、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春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春季里的所有节日,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等;二是指华夏民族辞旧迎新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富平民间俗称“过年”。
:起源于祭神祭祖礼仪,后演化为辞旧迎新的喜庆节日。时间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
贺年 正月初一。“黎明时,家设香火、牲果,盛服,拜天地,次拜灶,次祖考茔中。然后拜父母,见兄长,曰‘贺年’,每族溯宗祖数世者,共为画像,名曰‘神轴’。子孙会拜礼讫,醵金会侧欢饮之,曰‘节坐’,固会食意”(明《富平县志》)。 今则正月初一凌晨,穿新衣、放鞭炮,辞旧迎新。吃过“饺子面”,向长辈拜年,邻里互拜。长者给小孩“压岁钱”,取其谐音“压祟”,寓意辟邪保平安。出门相逢,则拱手恭贺新喜。
拜节 初二至初四,给外家、岳丈家拜年。“各亲党以面食、豚肉相赠”(明《富平县志》)。新婚夫妇给丈人拜年,须有名酒、大肉、糕点、油角角、花卷、点心干果等。岳丈家回赠女婿衣物鞋袜,另有核桃、红枣、栗子、花生等,简称“核桃枣”。寓意美满幸福,早生儿女。昔时乡下盛行“叼核桃枣”习俗,一帮小子半路拦住新郎,争抢“核桃枣”,以粘喜庆之气。
破五 正月初五。到了这天,春节诸多规矩和禁忌都可以打破了,故称“破五”。是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燃放鞭炮,名曰“崩穷”。又“作纸妇持帚,负杂谷袋,弃之周行(大路),曰‘送穷’”(明《富平县志》)。旧俗迷信此日不吉利,不宜出远门。
送灯 正月初六至初九,舅家给外甥送灯。女儿新婚头一年送灯,娘家要送一对大红灯笼、两个火罐灯、红蜡烛、犍娃娃馍及其它礼物。有了外孙,要一直送灯到十二岁,俗称“全灯”。
人七 正月初七,亦称“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是为人类生日,简称“人日”。汉东方朔《占书》:“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旧俗是日要早眠,不外出,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为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正月十五。“元宵,张灯,伴以面茧,曰‘灯节’”(明《富平县志》)。乡下习俗,从正月初十起“耍故事”、“扭秧歌”、“敲老鼓”。小孩则夜间打灯笼追逐磕碰,谓之“磕灯”。灯节至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各村“社火”云集街镇表演,观者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昔时道贤耍龙、美原高跷、老庙老鼓、流曲大岗跑竹马、刘集高跷芯子、卧龙合字灯、城关耍狮子,都比较出名。夜间则“放焰火”,尤以“打花子”最为惊艳。
是夜,在四周围满人群的空场中间,一挂铁匠炉炭火正旺,炙烧着镕铁罐,拉风箱的小伙铆足了劲,“呼啦呼啦”的扇风。约莫半个时辰,镕罐里泛起了赤黄的铁水。只见老铁匠左手捉小铁勺,右手握湿木板,抖数精神,瞪圆双目,弓腰从镕罐里剜出一勺铁水,极具夸张的在空中划个圆弧,左手巧妙地一抖,空中竟悬了一疙瘩红球,同时右手抡圆湿木板猛地一击,只听“啪”的一声炸响,无数个星花飞溅天空,如流星雨般炫耀灿烂。每打一次铁花,人群中便发出一阵惊咋的叫好声。此景今已少见,而“放花筒”习俗则盛于昔时。
:正月二十,传说是女娲补天的日子。是日,各家烙锅盔、摊煎饼,“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明《富平县志》)。
:正月末最后一天,“各以斧斤斫梨、栆,冀其实繁,曰‘挞栆’。以火照桑树,谓其无虫,曰‘燎桑’”(明《富平县志》)。“挞栆”意为修剪果树。“燎桑”意为用烟火熏虫。富平人自古重农桑,昔时境内枣园、桑园遍野,为祈求来年果木、桑蚕业兴旺,始有诸习俗。至清末,富平蚕业荒废,“燎桑”习俗随之失传。今则苹果树、柿树、梨树、花椒、葡萄等果树密布川塬。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关中久旱,玉皇命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一头扎进渭河玩耍不出来。有壮汉自华山采来“降龙水”,斗败小龙。小龙只好从河中抬头腾空,乖乖地播雨。富平旧俗“正月不剃头”,到了“龙抬头”这天才开始理发。到了农历二月二,冬眠百虫开始苏醒。各家“炒馍蛋蛋”,又“以灰画于庄墙外,曰‘卫庄’。人谒高媒庙,曰‘祈嗣’。亦有在六月六日、十三日举者”(明《富平县志》)。
过去生产队猪舍围墙画白灰圈防野狼,大概源于“卫庄”习俗。高媒庙位于富平东北隅金粟山颠,“高媒”是传说中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又称“送子娘娘”。昔时每逢“六月六庙会”,十里八乡的小媳妇们,伴着小脚婆婆,翻墚越沟爬山,到高媒庙烧香磕头祈子。
:清明节前二日,是为晋国介子推祭祀日。相传春秋时,晋太子重耳流亡列国,饥饿难忍,介子推割股奉君充饥。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子推不求利禄,奉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晋文公葬介子推于山西介休绵山,并修祠立庙祭祀,下令此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故称“寒食节”。富平习俗,“三月清明前二日,谚云‘寒食’,皆拜扫墓所。至期,每户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刑牲祷丰,曰‘游水’”(明《富平县志》)。是日,禁灶火、吃凉食、扫墓、祷神泉,祈求风调雨顺。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接近,后逐渐合而为一了。但民间仍保留“禁火寒食”的习俗。
:农历三月中旬(阳历4月5日),是为上坟扫墓祭祖之日。唐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日,不动烟火、吃凉食。子孙祭扫祖墓、清除荒草、培添新土,于坟前供祭品、献冥宝、压冥钞、挂长钱、烧香化纸,叩头祭拜。以缅怀先祖,告慰英灵,传承孝道。清明还有一层含义,是指时令节气。《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是时,气温升高,大地回春,春耕启始,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谚。又值春风和煦,空气清新,百草绿茵,鸟语花香,人们结伴郊游,欣赏田野风光,谓之“踏青”。故有“放风筝”、“荡秋千”、“吃菜疙瘩”等习俗。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每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传承潮州市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下面一起走进潮州最美古村...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
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山区谷雨有采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岩口山区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婚嫁则是其中色味最美最浓最酽的一道佳肴。徐州新沂民间传统婚俗绵延数百年,虽不乏繁文缛节,但很多耄耋老人每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迎娶婚嫁时的动人一幕,依然禁不住满脸绽开幸福灿然...
达摩易筋经: 镇寺之宝。达摩洗髓经: 镇寺之宝。太虚真经 (练气):各院堂首座选修。太玄真经 (练神):各院堂首座选修。空明真经 (练精):各院堂首座选修。杂阿含经: 藏经阁主修。波罗蜜多心经:藏经阁...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称为巫文化,一谈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丧,“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就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
韶山餐饮以土菜和湘菜为主,突出韶山本土的地方特色。毛泽东一辈子钟情于粗粮糙米、乡菜土味。韶山毛家菜,伟人食俗,湘菜味道,韶山特色,千滋百味。毛家红烧肉韶山最有特色的肉类菜要数毛式红烧肉,要知道当年毛泽...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
严州干菜鸭是中国浙江建德传统名菜,因以水鸭和干菜合烧而得名。传说,明朝时当地一家菜店突然来了一名知府要用膳,菜店老板没有准备,为应付知府,急中生智,将未下蛋的麻鸭收拾干净,将雪里蕻干菜、肥猪肉、熟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