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刚进腊月,辽宁大连石城岛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啦!他们这个“年”不是咱们的春节,而是海岛渔民特有的心里看得比春节还要重要的海神娘娘节。忙“海神娘娘节”,最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赶制海灯。
民间有个传说,有一年东海龙王巡海时,小女儿六姐听到渔家小伙姚山在海边唱歌,动听的渔歌深深吸引了六姐。得知姚山靠打鱼为生,日子贫苦,六姐暗中帮助他。最后,两人结成夫妻,生了个儿子叫姚园。一次,姚山在出海打鱼时突遇狂风恶浪,正在无法辨别方向时,发现船头桅杆上方出现一盏红灯,跟随红灯的指引,安然回到岸边,而那盏红灯就是六姐的化身。在漫长的岁月里,六姐依靠红灯无数次地救回姚山和诸多渔民的生命,大家将她尊为海神娘娘。

姚园长大后,考中状元。为了纪念母亲,沿海修建了许多海神娘娘庙。后来,远古渔民为祈求平安,流传下拜祭“海神娘娘”的民间习俗。在石城岛,做海灯,放海灯,那是有一整套的规矩的。如果不是特别复杂,普通的海灯一般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开始扎制。海岛居民会以家庭为单位,全家老小,围坐在炕上,把玉米秆串在一起,按船的结构扎出大大小小的框架;孩子们举着贴完彩纸的小船灯,开心的笑着、闹着,看着大人们扎制海灯。
据村民们讲,家里的孩子长到10岁以上,大人们便会每年给他们制作一个海灯,这个海灯要孩子们自己放,以便祈求身体健康。

从正月十三凌晨起,就有人开始燃放鞭炮。早晨,渔民以家庭为单位,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到海神娘娘庙祭拜许愿、祈祷。晚上吃过“上船饺子”,待天放黑后,便三五成群,拿着扎制的海灯、竹竿、贡品、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把海灯放到海边时,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这时岸上鞭炮齐鸣,祭拜活动开始,把放海灯这一习俗推向高潮。

正月十三放海灯祭拜海神,在庄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随着海岛人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渔民们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他们通过建育苗室、加工厂,养殖扇贝、贻贝、牡蛎、赤贝、杂色蛤、海参等优质海产品实现致富。从而,放海灯也演化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
为更好地传承这项文化遗产,近些年来,石城乡党委政府每年都在正月十三这一天举办海灯制作比赛。他们还通过进一步整理本地区放海灯的详细资料,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对扎制海灯老艺人登记造册,组织培养当地人才进行继承发展。(摄影:黑龙江波涛)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