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婆节根植于花婆信仰,主要流布于南宁各县区,辐射到广西各地市。花婆信仰是南宁先民“花”图腾崇拜的遗风。清人吴大溦认为,“帝”的本义是花蒂,因“帝落而成果,即草木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为“生物之始”。南宁先民由此认为花是万物之源,在此观念影响下,人们崇拜花,并将其奉为生育神。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
南宁花婆诞辰各地不尽一致,据民国刘锡蕃的《岭表纪蛮》记载:“僮(壮)俗祀‘圣母’。阴历二月二日,花婆诞期,搭彩楼,建斋醮。”南宁隆安县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为花婆诞辰。南宁市郊的平话人聚居地则在农历三月初六举办花婆节。
花婆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得以传承至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花婆节文化:
1、祭祀仪式。以妇女为主的南宁民众备办祭祀用品到花婆庙供祭花婆神,到野外采花佩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2、对歌交友。花婆节这天,南宁各地民众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五色糯米饭、五色蛋等食品,到野外采摘山花,对歌会友。
3、师公戏表演。请师公队到花婆庙前表演师公戏,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南宁花婆节体现的是南宁先民对生命的原始探索,是其原始哲学审美意识的反映,承载着壮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基因。以花婆庙为载体,满足了民众祈福、寻求心理慰藉的需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至十二,是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的花婆节和开圩周年纪念日,周边群众及邕宁外出务工壮族子孙都会回到蒲庙五圣宫庙,祭拜壮族蒲庙始祖,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形成盛大聚会。喝花婆送给的吉祥“粥”福,百姓自制花婆水灯,拿到水中祈放,为灾区人民祈祷,送走人们一切不顺心和不如意,寄托人们心中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漂向远方,祝愿人们幸福安康。
蒲庙庙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八仙之一铁拐李云游四海来到邕江八尺江处。看到此处古树参天,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特别有一清泉之水流出。大喜,抛下葫芦打上清泉畅饮,连声叫爽!随即灌满一葫芦清泉,扬长而去。顷刻,火光一闪,邕江之上突起一个葫芦小岛,这就是有名的仙葫岛。从此,邕江在此不在直流,江水环绕葫芦岛一周向东流去。
葫芦岛对岸,有几棵大榕树枝繁叶茂,凉风习习,路过的行人都喜欢在此歇脚休息。不知什么时候起,树下出现一位头发花白、慈祥的老婆婆摆摊卖粥。这位老婆婆善良热心,慈悲为怀,不管路人有钱没钱,总会送给一碗热粥喝。说来真神奇,人们吃了老婆婆的粥后,不但能充饥解渴,还能强身健体。头痛脑热,感冒发痧,奇疾小病,一喝准好。人们自从喝上老婆婆的粥后,就染上了福气,这就是所谓的“粥福”(与白话“祝福”谐音),从此家业兴旺,老少平安。人们不知老婆婆从哪里来,有的人说,是一次发大水从远方冲来的木菩萨变的;又有人说,是乘对岸的仙葫芦来的;也不知道老婆婆叫什么名字,只是见她头上爱戴鲜花,也时常把鲜花送给过往路人,因此叫她“花婆”。
花婆的出现,四乡八里的人们都喜欢搬来这里居住,渐渐地,聚居在那里的人越来越多。后人为了纪念她,就为她建了一座小庙——“花婆庙”。花婆庙香火很旺,四面八方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紧邻邕江,面对仙葫,交通方便,人杰地灵,盛产白糖,商机无限,此地便形成一个圩镇,花婆便是这圩镇的始祖。为了缅怀她,人们就把圩镇的名字叫“婆庙”;也有人说,花婆庙是木菩萨浮水漂来而成庙的,即是“浮庙”,又因当地口音“浮”为“蒲”,几经谐音,久而久之,说成“蒲庙”。
为了纪念这位蒲庙古镇的始祖“花婆”,庙会继承发扬和谐乡里能帮就帮,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特地向人们呈现“花婆送粥”善良美好的情景,希望人们吃上一碗香气四溢的“花婆粥”后,人人沾上福气。
花婆节期间,当地壮族群众备办鸡鸭鱼肉到花婆庙祈福,并举办花婆派粥送福,猜码大赛、蒲庙八音壮鼓文艺演出、河灯祈福、民间祭祀、放花炮、地方企业名优产品宣传推介一条街、大巡游、民俗文艺演出、抢花炮等民俗活动,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送上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餐。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