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千年古枣群落——佳县古枣园,被农业部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单,同时有望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佳县千年枣园,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资源价值,让我们走进这片红枣林,探寻千年枣园的前世今生,解开历史背后的奇迹。
泥河沟,佳县黄河岸边的古村落。三面环山,两岸悬崖峭壁,中间则平野铺展,周围的石山像一个聚集能量的宝盆。这里早春升温快,枣树发芽相对早一些,延长了枣的生长期。到了秋季,枣果成熟的时候,这里温差又大,极其有利于糖分和风味物质的转化,使得泥河沟的油枣也成为我国十大名枣之一。全村共有174户,总人口达806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红枣种植。
据史料记载,这里从公元400年左右就栽植枣树。泥河沟现存的古枣园规模空前:面积达36亩,矗立着1100株古枣树。其中,一株距今1300多年历史的“枣树王”,被《中国红枣志》誉为“活化石”。枣树们多代已开始同堂,子子孙孙,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长状态。泥河沟村的千年枣树群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枣树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枣树的鲜活证据。因此,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枣的起源地到底在哪里,过去一直是个谜。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的刘孟军教授研究认为;枣的形成和分布与人类早期活动关系密切。黄河滋养了两岸的先民,孕育了古老的黄河文明和农耕文化,许多栽培物种在两岸诞生,其中包括枣树这个古老的树种。
泥河沟村所在的佳县,古称佳州,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这里沟壑纵横,地形多样。人们傍河而居,很早就对枣进行了选育。许多红枣专家来到泥河沟发现,这里,不仅有年岁最高的古枣树,还有枣树的演化历史。刘孟军教授认为,酸枣是枣的祖先,枣是由酸枣演变而来,因为他们在泥河沟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们发现了从酸枣到枣的不同过渡类型。在泥河沟村的周围,不仅有身上长刺、植株矮小的酸枣灌木类型,还逐渐排布着由灌木到乔木的各种演化标本。酸枣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生长在许多植物无法生存的沟壑和山地之上,成为中国枣的发端和源头。树体和果型的演变,也充分佐证了枣和枣树的演化史。自然进化,让酸枣离枣树越来越近,而先民们对酸枣的主动选择和培育,更加快了枣的演变步伐。
古代先民把山地酸枣引入黄河滩地,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北方枣培育和形成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先民们依靠泥河沟周围丰富的酸枣资源,不断培育,按照人的需求提炼枣的优良性状,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类型,也形成了独特的古枣园和农艺传统。就这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中国枣的重要起源地和栽培中心。
走进泥河沟千年枣园,如入天然的艺术殿堂,一棵棵枣树,枝干粗实硕大,枝条繁盛,或舒展或盘曲,姿态各异,神韵毕现,皆由大自然的妙手雕成,鬼斧神工,引人惊叹,提起千年枣园,村民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明朝万历年间,佳州瘟疫流行。白云山道教始祖李玉风真人,见百姓遭如此大难,痛心疾首。李真人思谋良久,到处寻找良方,采果配药。他顺黄河而上,约走了40余里路程,来到泥河沟,看到一片枣林,红玛瑙一样的大红油枣,让李真人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喜出望外,带着仙枣赶回白云观。将仙枣置于大瓦罐中配药煎熬,众患者蜂拥而至,饮此汤一口,当日病即痊愈。没过数日,佳州瘟疫就全然灭绝。
佳州仙枣配药降伏瘟疫之事,禀报延安府,又上奏皇帝。皇帝随即褒奖了佳州,并下令北京同仁堂,每年从佳州泥河沟调集一些优质红枣,作为皇室之药品与营养滋补品使用。因此,《同仁堂志》中留下“葭州大红枣,入药医百病”的记载。佳州知州感到脸上有光,就下令黄河沿岸各村寨,开始大力栽植枣树。佳州红枣不仅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名扬天下。
几百年过去了,现在,这片枣园仍生机勃勃,繁茂不减当年。老枣树根深叶茂,果实累累。佳县泥河沟村的古枣园历经1300多年,不仅保留了一段历史。也保留了一个珍贵的物种。
泥河沟村的古枣园,历经了上千年,风采依然。泥河沟的先人培育了枣,惠泽于后人,这里成为我国枣重要的起源地和栽培中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人智慧的选择,人与枣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佳县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如何让枣树满山遍野,使佳县的山间沟壑都长满大枣。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大兴栽枣树。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红枣栽培种植。把红枣产业当做当地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现代农艺措施,上了山的枣树,有了很好的产量。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佳县枣树面积已经达到80万亩。这些古枣树的子孙,让过去荒凉的黄土高坡披上了绿装,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也日益凸显。
每年金秋十月,这里满山遍野红枣飘香,枣像红玛瑙一样,树上、田里、房前屋后,一堆堆,一团团,整个一个红枣的世界。老百姓人均收入的50%来自红枣。全县年产红枣4.5亿斤,产值达10亿元,红枣变成了枣酒、枣饮料和各种方便食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枣的深加工让佳县的枣逐渐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枣树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红枣已真正变成农民眼中的“金蛋蛋”,红枣收入已成为佳县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
佳县泥河沟村千年古枣园,在当代人的手里,幻化成了全新的景观,为绿色佳县抹上浓重的一笔。枣树的广泛种植让千年古枣园得到了延续,续写着古枣园的历史,也在创造着未来。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