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萨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现存在木卡姆音乐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音乐形态丰富多样,有多种音律,繁复的调式,节拍、节奏和组合形式多样的伴奏乐器,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
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继昆曲艺术、古琴艺术之后,第三个跻身于“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以维吾尔族为主。众所周知,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十二木卡姆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
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
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对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一方面继续使其发扬光大。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