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马舞是广南壮族节庆和丧葬祭祀时所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又名跳纸马。流传于广南县北部地区壮族村寨,与壮族人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民族艺术研究价值。
纸马舞是壮族先民生产生活和民俗信仰的缩影,因其节奏性很强,热烈粗犷,原始古朴,时如征战状,时又嬉戏。整个舞蹈有征战、嬉戏、行走、打架、打滚、踢脚、刨地、奔跑、跳跃、嘶鸣等成套动作。
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以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前,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作舞。参加舞蹈者,多为8名成年妇女。其中,舞纸马者两人,舞大刀者两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狮子者各一人。
舞时,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为基本动作。每当左脚起跳时,右脚向左前方侧跨步,右脚起跳时,左脚向右前方侧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时,跨步的掌还要在地上点两下。在绕场跳动时,戴鬼面具的舞者应与前后的舞者互相照应,起跳的左右脚和步伐都必须一致。舞蹈中,马对马,狮子对手巾,鬼面对小刀、大刀对大刀,作互相拼斗动作。舞纸马者,还要依从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马头,让两“马”作互相咬、踢、厮斗。舞场上马铃叮当响,灰尘四处扬,真如在战场上打斗一样。
马关县的壮族跳纸马舞,一般由二人或者一人来跳。舞者双手提着套在身上的纸马,围着死者的棺材舞蹈。其动作以抖、踢、跳、转为主,摹仿着马抬头、摇尾、踢脚等姿态绕圆圈。
旧时纸马舞的活动主要是在祭祀时跳,偶尔在节日欢庆时跳。舞者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男子和青年女子不跳。纸马舞还伴有鬼脸、刀、手巾、佛尘等表演内容。
纸马舞最早的伴奏乐器是马铃铛、鼓、钗、锣打击乐器,后来作为娱乐性的纸马舞加入了民歌小调,以及自制的三弦和四胡为其伴奏。
过去,只允许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子跳纸马舞,如今,纸马舞已发展成群体性、娱乐性的集体群舞,不论婚丧嫁娶、喜庆节日、迎接宾客或自娱自乐,都可以跳。舞蹈规模也由几人的舞队发展到几百人规模,纸马已变成彩色布马,更讲究装饰性和美感,深受壮族群众的喜爱。
据记载,纸马舞传承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宋朝年间,在特磨道(广南)北部地区的者兔、者太、底圩流传一个鲜为人知的“纸马舞“的故事。很早以前,九龙山脉称为“博吉金神山”流出九条河水贯穿壮族村寨,浇灌着万余亩良田后流入珠江,成为珠江流域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万山鼻祖,江河之源”。河水流域一带,有个村庄,叫底龙村,那里青山碧绿,河水清澈,村里有一户孤苦伶仃的穷人家,母亲守寡,儿子庆丰为爸爸在世的时候欠下了财主的债务,本利盘剥,还不起债,母亲只好叫庆丰给老财主打工抵债,为老财主家饲养了一匹马。老财主每天让庆丰割马草喂宝马,庆丰为人勤快,一边割草喂马,一边侍弄自家的一亩土地,与母亲相依为命。
十几年来庆丰与财主家的宝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挨打挨骂,庆丰总是把事情的经过告知宝马,宝马总是表现出同情,时常用头靠到庆丰的肩膀,留着眼泪,唉声叹气。突然有一天,老财主赶走了庆丰,不让庆丰干活,财主把饲养十多年的宝马卖给远方的另一个财主。谁知,老马识途,这匹宝马被多次牵去后,几次挣脱缰绳跑回庆丰家。远方老财主一怒之下便把宝马又卖给另一个财主,以后又转卖好几次,可是无论转卖到什么地方,不管买马的财主喂什么好的饲料,只要买马者一不留神,宝马又跑回庆丰家中,每次它一回来,总是在九龙山流域一带长声嘶叫,声传数里。
由于宝马一路嘶叫,感动了天地神灵,护佑了九龙山流域一带的壮族村寨,年年风调雨顺,家家粮食丰收,四季平安。邻近九龙山的十二个自然村的人们认为这匹宝马如同神马下凡,便筹款把这匹宝马买下来,由庆丰饲养,直到宝马老死了才隆重地将它葬于九龙山后山。为了纪念这匹神马下凡,每年春节期间,九龙山流域一带的壮族村民就用竹子编成马型贴上花纸,一起跳纸马舞作为欢庆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家家平安幸福的活动。久而久之,成为现在九龙山一带壮族村民的民间活动——跳纸马,也是者兔乡每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不可缺少的民间项目活动,吸引着各民族的共同融合,深受各民族的喜爱。
壮族人民认为,无论是喜乐哀怨,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人神合一的,而且是可以感知到并实现人神之间的彼此沟通,从而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愿望,维系民族生存发展。因此纸马舞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它是集舞蹈、音乐、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壮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其积淀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勤劳自食,向往自由、美好的信念,也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共进的友好见证。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