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客家农村的很多地方,女儿出嫁那天,仍保留着举行坐“摸栏”仪式的风俗。
在出嫁妹哩上轿前(清晨),长辈们、众亲戚以及看热闹的人都聚在大厅里,由一位德行好、育有儿女、夫妻健在的“好命人”为其举行坐“摸栏”仪式。“好命人”先拿一个大“摸栏”放在厅的中央,在“摸栏”里放一张椅子,把出嫁妹哩的新娘衫、鞋、伞也放进去,并在“摸栏”里摆上两束长命草、柏树枝、面巾、线带,撒上一些钱币、早稻谷种、瓜仁、长豆角种、芝麻之后,就叫出嫁妹哩坐在“摸栏”里的椅子上。然后“好命人”帮出嫁妹哩穿上新娘衫,并让其行哭婚礼,再叫其挎上一个准备好的袋子,长辈和亲友们便上前送上“上轿钱”。“好命人”高喊“起身,百事要早”后,伸手牵着出嫁妹哩走出“摸栏”,同时高声念道:“长命富贵,百子千孙,主夫发财,主夫贵!”以此祝福出嫁妹哩婚姻圆满,生活幸福。接着,一长辈为其开伞,由媒人带一个小男孩(叫媒人撑伞)先出大门引路,出嫁妹哩跟随男方的迎新队伍走出大门,娘家人目送出嫁妹哩上轿离去。据了解,这个风俗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八颗星,是八个仙姑的化身,其中七个仙姑心地都很善良,只有排行第八的八仙姑心肠极坏,经常下凡作祟,专门扰乱出嫁妹哩。若出嫁妹哩不幸被其摸过,不是变得语无伦次,不认爹娘,就是变成畜牲模样,或者由漂亮变丑,而八仙姑则变成出嫁妹哩的样子,简直让男方无法辨认。人们对此毫无办法,十分苦恼。
有一年,某村的王员外嫁女儿,因不忍心看到八仙姑糟蹋如花似玉的女儿园芳,影响爱女的出嫁,夫妇俩便花了很大功夫,商量着怎样对付八仙姑。他们那天早早就起床了,用丝茅、桃枝、长命草、柏树枝和铜钱这些可避邪的吉祥物煮好了一锅香水,让女儿先洗澡,然后穿上绫罗绸缎,再把做嫁妆的箱柜钥匙交给女儿,系在裤头上,头上插上银簪,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叫女儿进入闺房,坐在装满布匹、嫁衣和铜钱的“摸栏”里,并点上一支松光火,把房门关好,还用铁锹撑着大门。他们希望这样做可以避开八仙姑的骚扰。
忽然,园芳的房间里有一阵阴风吹过,是八仙姑来了。八仙姑还没定神就闻到了一股令她眩晕的香气,刚想用手去摸园芳,却触到“摸栏”的铜钱,突然迸出一道金光,八仙姑不敢再来了。
后来,人们便竞相效仿这一做法,果然再未听人们说过八仙姑骚扰出嫁妹哩的事了。于是出嫁妹哩坐“摸栏”的风俗就慢慢形成了。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一仪式原来的神话意味已经渐渐淡化,举行坐“摸栏”仪式的各种物品除了表示“避邪”之外,还被赋予了新的寓意。如,“摸栏”表示“圆满”的婚姻,早稻谷种、南瓜种子表示“早生贵子”,芝麻、长豆角种表示“百子千孙(子孙满堂)”,而长命草、柏树枝则表示“长命百岁,富贵天长”。如今,出嫁妹哩坐“摸栏”已演变成了出嫁时的一种必行的仪式,表达对出嫁妹哩的美好祝福。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