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婚嫁,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许多婚姻悲剧。青年寡妇守节,未婚夫病危、新娘进门冲喜而守“望门寡”的现象甚多。官绅纳妾,收养童养媳,小男大女成亲等现象城乡皆有。建国后,上述习惯已根除。
民国时期,定亲之前,请算命的“合婚”,如无冲克,即由男女双方家庭择日下聘,聘礼多为衣料、首饰或现金、食物等。定亲后,双方开始筹备,男家整修新房,购置礼品,女方则要准备衣物及新房内的家具,俗称“陪奁”,殷实人家还陪姑娘田产,名为“陪奁田”。男方定下迎娶日期,备红帖,俗称“鸳鸯扣”,将男方的生庚八字填上,并在扉页上写“苏才郭福”或“江山共老”上联,由媒人送至女家;女方也写上生庚八字,在扉页上对上“姬子彭年”或“日月同庚”下联,再由媒人送回,叫“传红”。亦有女方在“下小定”、“传红”时,趁机索要彩礼,双方讨价还价,媒人奔走调停的。
迎娶之日,男方备花轿、鼓乐迎亲。花轿临门,新娘穿婆家衣服,须哭(哭嫁),否则于娘家不利。花轿抬走后,娘把姑娘的洗脸水泼向停轿处,并说:“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
花轿到门后,请夫妇双全、有儿孙的“福太太”(搀新的)扶入洞房将齐眉发梳上,用线绞去脸部汗毛,谓之“开脸”。穿戴凤冠霞帔、裙袄,再由“伴妈妈”搀出洞房与新郎并肩“拜堂”。接着“闹新房”,行“合卺礼”喝交杯酒。伴妈妈虚掩房门,照看一对花烛。次日看花烛燃的长短,男左女右,以测夫妇日后消长。
迎娶前一天,男家办“暖房酒”请客。婚后当日办“拜堂酒”,新娘向长辈献茶、请教,长辈须给“见面礼”,新娘献鞋袜。接着请女方亲属赴宴,谓之“会新亲”。新娘偕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路程近的,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返回婆家,进门时男前女后。
建国后,婚娶程序逐步简化,有举行集体婚礼和旅行结婚的,但女方索要彩礼之风愈演愈烈。70年代后,除衣饰外,还须购置成套家具,且样式、件数越来越考究。80年代又增加收录机、彩电、冰箱、沙发、席梦思、金戒指、金项链等高档物品,男方家庭还要办酒请客。少则五六千元,多至上万元,成为家庭的一大负担,县城和大乡镇迎亲多用轿车。本县回民婚俗较简约。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同意后下聘礼,数量不拘多寡。此后,双方选择“主麻日”(星期日)结婚。婚前一天,男方请阿訇“做知感”、吃油香(油饼)。阿訇念(古兰经)和祷词,亲友念祝贺词。结婚当天上午,由媒人带领新郎和两个姑娘到女家迎亲。女家招待中饭后,新郎跨马前行,新娘骑马随后,两个姑娘陪伴,媒人偕两个至亲送亲。民国时,仿汉民改乘轿子。
新娘进门后,由搀新的引入洞房。这时,阿訇念结婚词;新娘念“打丹”(同意嫁给这个男子);新郎念“格布札克热丹”(同意承领这个女子)。阿訇为证婚人,并发给结婚证书。最后,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喜果——红枣、白果和染红的花生。婚礼结束。
第二天,新娘家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夫妇接去吃中饭,名为“回门饭”。
旧时天长丧俗繁琐,铺张浪费。有的人在生前即准备“寿材”(棺材)、“寿衣”,人死后大操大办,不少殷实人家因操办丧葬而家道中落。
人死,其子女需到亲戚家“报丧”。停尸分男左女右,死者手持柳枝穿的7个烧饼,名为“打狗饼子”,头前放一碗半熟的米饭,名“倒头饭”。头脚各点一盏油灯,焚烧纸轿、纸马。有来吊唁者,孝子均需跪迎。
入殓封棺时,必请至亲到场,孝子备“插钉礼”叩请死者至亲敲“主钉”,名为“祭丁”。封殓后,以油泥做字,用孝子口气写明死者名讳和职衔,谓之“题壶”。棺柩停放中堂,并请阴阳先生画符和写“七单子”,以便按时祭奠。死者年满60岁的“七单子”正贴,否则斜贴。逢七期请僧道做斋,名为“礼七”,“六七”之日,由死者女儿或侄女、外甥女备饭菜祭奠,谓之“换饭”。“七”、“吃”谐音,意为让死者今后不少饭吃。
丧家需置一长25厘米,宽5厘米的木质神主牌,俗称“亡人牌子”,上写死者名讳和生卒年月、以备后代查考。写牌时,将最后的主字写成王字,由孝子以朱、墨添点,谓之“点主”。
谚有“入土为安”。停柩时间视棺材大小而定。择地后举行“发引”,俗称“出柩”或“出田”,丧仪力求隆重。死者晚辈执“引魂幡”前导,沿途撒花火名“买路钱”,挽幛列队后随,亲友戴白孝巾执绋扶棺,沿途有路祭者,孝子匍匐叩谢,棺柩由“抬重”(8人)抬着在僧道鼓乐声中缓缓行进到墓地,掘坑谓之“穿井”。棺柩下葬后,送葬者需“兜土”盖棺。葬后回家,孝子兄弟并肩在大门口跨火入门,不得抢先。当日宴请亲友,名为“回红酒”。如分遗产或兄弟结算丧葬费用等,酒后请亲友解决。3日后,将坟墓加高增厚,加上坟顶,祭奠,是为“复三”。
建国后,移风易俗,葬礼简化,封建迷信活动日少。1975年本县建成火葬场,举行追悼会,送花圈、挽联,与死者告别等多在殡仪馆进行。1976年至1978年火化人数逐年上升。1979年以后,土葬人数有所回升,大操大办者少,在农村,做斋礼七的旧俗时有发生。
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丧葬习俗。回民去世后,家人将尸体洗净,缠以白布,装入活底棺木。开丧时,大门外悬布袋,供吊客资助,名为“助丧礼”。亲朋在3天内不吃丧家饭菜,相反还送饭菜给丧家,表示吊唁和团结。3天后,随意择地。埋的方向头北脚南,抽棺底,尸入坑即掩埋。葬后,丧家举行“吃油香”仪式,以示谢意。
生养,尤其是生男孩或老年得子,向亲朋邻里散红蛋,3、5、9个不等。收到红蛋的人家则送老母鸡,或猪蹄子、烧饼、挂面等,叫“送汤”。孩子出生第三天,办酒招待亲友,为做“三朝”,自谦为“汤饼宴”,亲友给孩子的贺礼叫“洗儿钱”, 这天要敬“送子娘娘”,如生男孩,须祭祖先,庆贺有了香烟后代。小孩满月,剃胎毛,出生100天叫“过百路子”,1周年称“过周”,又叫“抓周”,一般都请客收礼。旧时有的人家多在这一天请“香火子”做“保子会”或“过关”,乞求消灾延寿。孩子10岁生日,亲朋也要庆贺。建国后,生孩子照例庆贺,但较以前简单,“送红蛋”,“送月子礼”等风俗仍流行。
本县成人50岁方庆贺生日,有的宴客收礼,有的亲友团聚。60岁以后的整生日一次比一次隆重,庆贺一般逢九举行,如59、69等,谓之“做九不做十”,取长久之意。寿辰的头一天吃“暖寿酒”,当天设寿堂,子女为老人蒸寿桃、寿糕,来贺的亲友送“寿幛”、寿联、寿糕等礼品,请吹手,放鞭炮送至寿堂,向“寿星”祝贺。一般招待面条,谓之“寿面”,富裕人家还特制寿碗、寿筷,分赠来客。至亲吃“寿星”碗里的面条,叫“讨寿”。
建国后,农村、小集镇借祝寿之机,大肆请客收礼之风时断时续,县城多为亲朋欢聚,收礼者少。孤寡“五保”老人的寿辰,多由所在村或街道操办,为老人做新衣,买礼品,邻里、村民到“寿星”家欢聚,农村有的还放电影。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