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汝霖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山西路108号。占地两亩,是由意大利留学生沈理源建筑师设计的三层砖木结构红砖小洋楼。其带地下室,罗马式雕刻雕塑很多。楼道及楼内各屋顶均有石膏雕饰、护墙板,门窗均有精细的木雕装饰。
进得主楼,楼道的左侧有一个梳妆台,中间是玻璃砖的镜子,其两侧是衣架。楼道的正前方摆设一大座钟,还有一个一尺多高手持花灯的披大衣铜人像。一楼是餐厅、会客厅和小舞厅。二、三楼是卧室、书房等私人空间。曹宅有前后院,前院有传达室、佛堂、车库、厨房等,为平房。
1919年曹汝霖被免职后,居住在此。该故居现为居民住宅,被列为天津市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曹汝霖(1877-1966),字润田,生于上海,清末民初政治家,亲皖系的新交通系首领。幼年入私塾,后去汉阳铁路学堂读书。1900年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法政大学学习。留日期间,政治立场上倾向于君主立宪制。归国后不久,便以“知日派”身份步入外交界。“五四”期间,被指为卖国贼,住宅惨遭烧毁。政府当局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对其作出罢免的决定。此后虽继续出任交通银行经理,但却在国民政府北伐后下野。抗战期间,曹汝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仅出任了伪政权顾问等虚衔。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后又亡命日本。1957年移居美国,并在美国底特律去世。
长期以来,曹汝霖身上贴的标签就是“汉奸”、“卖国”。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在其回忆录《西潮》如此记述:“北京政府的要员中有三位敢犯众怒的亲日分子。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尽人皆知的。这三位亲日分子——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陆宗舆,和另一位要员章宗祥,结果就成为学生愤恨的‘卖国贼’。”大量诸如此类的叙述,使得曹汝霖的“汉奸”形象深入人心。五四的爱国浪潮迫使曹汝霖在其巅峰时期淡出政坛,其子女也被人指指点点。耄耋之年的曹汝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也常以一种悲痛的心态为自己辩称“然而事情经过,何尝如此!清夜叩心,俯仰无愧。”这其中固然有曹对自己的粉饰,但仅以“卖国贼”来看待这位新交通系的大佬,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曹汝霖被定义为卖国贼的渊源之一可以追溯到1905年。这一年,中日两国全权大臣奕劻、小村寿太郎等在北京就东三省条约事宜展开谈判。袁世凯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其事,而曹汝霖和唐绍仪等当时都是袁世凯的助手。这次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人们难免会对曹汝霖有着“一出山做事,就参与了卖国的勾当”的看法。1909年前后,曹汝霖奉外务部特派,前往东三省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曹汝霖发现,日本逾越条约事很多。同时,曹汝霖在东北期间还会晤了时任滨江道尹的施肇基,得知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实况,市面上充斥俄货。基于对日本、俄国祸华后果的得失权衡,曹汝霖回京后呈递说帖,建议清政府以小妥协换取大整顿,适当满足日本要求,如将鸭绿江的伐木权扩张到五十公里处,早日了结此多年悬案,“日本也许感我好意,将来不至处处与我为难”,而我们则趁此安稳环境赶紧整理东三省内政。曹汝霖提出了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如练新军、分县区以便治理、屯田寓兵于农、开设学堂、兴工业、练警察、开公路等等。尽管这些建议未获清政府采纳,但就这些建议本身而言,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曹汝霖外交生涯中最重要的节点当属对日“二十一条”谈判。这也是曹日后为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915年1月18日,日本提交了二十一条要求文件。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对这段历史记述道:“此次会议,我与陆子兴(陆徵祥别号)总长,殚精竭力,谋定后动……日本提之二十一条,议结者不满十条;而第五项辱国条件,终于拒绝而撤回。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我与陆总长已尽最大努力矣”,“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在此次对日交涉中,曹汝霖是积极维护国家利益的,为此甚至不惜个人名誉。在交涉后期,中日形势骤然紧张,北京政府已通过决议表示再度让步,并派曹前往日使馆交涉。时值外务部刚接到日本政府将第五号要求撤回的消息,急电告曹汝霖。然而还是晚了一步,曹已奉命将中国对第五号要求的让步告知日使。无奈之下,曹汝霖只得“临时机变,谓适所言者,系纯个人私见。因将已发之矢收回”。而后,陆宗舆就相关情况致电外交部,“关于中国政府五月六日之让步,谓仅外交次长个人意见,并无何等正式意味”。因此,顾维钧在回忆这次谈判时,对曹有着公平客观的评价:“但是就我们所共事而言,我始终感到曹先生是一位能干的外交家,是维护国家利益的。”
袁世凯死后,日本向段祺瑞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西原借款”,早前在“二十一条”谈判中极力主张对日强硬的段祺瑞因此向日本妥协。而升任交通总长的曹汝霖、担任驻日公使的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因直接参与其事,成为国人公敌。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1919年6月10日,曹汝霖和章宗祥、陆宗舆被免职。
曹汝霖“知日”、“亲日”不假,但正如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所说,“他的亲日,绝非是盲目的”。强权之下,弱国无外交。我们不能把因中国的贫弱导致的外交失败归责于谈判的重要参与者。纵然我们无法断言曹汝霖是一个爱国者,但仅仅以“卖国贼”为其盖棺定论,也未免有失偏颇了。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