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塘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沟”,俗叫“白塘”。
白塘白水茫茫,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是人们游览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每逢中秋,沿塘各村点灯结彩,车鼓、演戏,还有十音八乐,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白塘者从四面八方摩肩而至,接踵而来。岸上人山人海,塘中千舟百船。是岸上,还是塘中,无处不鼓乐喧天,笙歌动地呢!你看,碧空万里,圆月流辉,灯火相映,水天一色,宛若是天上的白塘,人间的闹市。尤其引人入胜的,则在子夜之后,更深人静,风轻波平,天高气爽,月明星稀,莆地四周的大小山峰倒映水中,塘中有山,山中有月,水清月沉,分外奇特,为蓬莱仙境,如广寒清宫,游人如梦如痴,仿佛飘飘欲仙。这便是“白塘秋月”的胜景。
塘中有一“母鸭穴”之称的浮屿,其上有一浮屿宫,亦名“娘妈宫”,供奉妈祖,为洋尾村李富所建。据说,李富在家事母务农,眼见金兵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山河破碎,徽、钦二帝被掳,毅然倾尽家资,在莆招募义旅三千,旋即取道水路,北上抗金。船至兴化湾外,突然乌云滚滚,风浪滔天,船只无法控制,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义旅也个个晕船呕吐。情况万分危急。李富没法,跪在船上供奉的妈祖神像前祷告。顿时,云开日出,风平浪静,他们又继续向北进发。途中,李富闻得宋将韩世忠被粘罕的金兵围困城中,正临断粮,立即率义旅从水路突入。韩世忠得了粮草,坚持到援军到来,里外夹攻,打得金兵狼狈逃窜。班师回朝,韩世忠奏报此事,高宗封李富为殿前统制司干办。李富特奏返乡,在屿上建妈祖宫,并把船上的妈祖神像供在宫中。
塘中有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的宫后条石桥,还有塔桥,以及新建的配有诗情画意的联句“平分秋色,天无私意;良宵圆满,月见多情”的“秋月亭”、“几度飞觞,人生百岁;一塘映月,景胜三潭”的“映月亭”和“太白西江,登舟吟咏;东坡赤壁,揽月遨游”的“揽月亭”。这三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为“白塘秋月”各树奇勋了。
白塘的人文景观与大自然景观相映媲美。临塘的洋尾、镇前、上梧等村历代举进士和为朝廷命官者多,单洋尾的李角自然村,宋时有进士35名,释褐进士1名,诸进士2名,特奏进士13名;明时有进士12名,岁进士13名,例进士1名,附进士3名,优进士2名,其中仁杰为成化壬辰探花,廷梧为湖广监察御史,升大理寺左寺承;清有文举1名,武举8名,其中殿臣为海坛总兵。
在白塘的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白塘秋月”锦上添花呢!这里有明代为李元稹、李廷梧等进士而建的“白塘科第”、李佥事的“柏府归荣”的木坊、李制干祠和将军洞等。
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
溪声寒走涧,海色月流沙。
庵外曾伏虎,堂中旧雨花。
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这是唐代黄滔《咏囊山》的五言律诗。它咏述了该山以囊称谓的含义和非凡气势,又写尽了南麓镇山名刹——慈寿禅寺的风光。
囊山坐落于涵江区江口镇,山势一列如屏,绵延几公里长。纵观全山,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众多花岗石,峥嵘林立,形态各异;加上峰峦复叠,参差争耸,石群垒列,状如莲瓣,蔚为一大奇观。明清之际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献”。
古时囊山自然风物景观,甲于莆阳所有名山。漫山大小岩洞之多,少有其匹。《福建通志》记载:“辟支岩,其中可容数榻,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明澈,如窗棂然。”据说,唐时妙应禅师尚未开山创建南麓大刹之前,已经隐迹于辟支岩中禅修经年。妙应俗姓黄,世居莆田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妙应长大以后,充当县衙狱卒;及至出家得法之后,先后在邑中几处岩穴里潜修。唐乾符二年 (875),他始建囊山之刹,初名“伏虎庵”,后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扩建改名“囊山慈寿禅寺”。千年寺名不易。1983年,国务院批准该寺为全国重点保护和开放寺院之一。
《八闽通志》记载,囊山寺内外有十六景。山间有不少岩石交错,有些怪石形似器物或动物,被人们立以为名。有对峙如门或肖似窗台、巨掌、贝叶等的岩石,也有以母猪、小猪石等立名。辟支岩上有一块巨石像屋盖,岩外两块天然的石头,恰似人工镌造的药炉、茗碾,并被人们应名传世,犹有一对石虎守护岩口。
耸立于接近山巅的一块大奇石,面积约二三亩地之巨,其形活像大鲎,俗称“鲎母石”。此石矿物成分中氯化镁较多,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因此经常随着天气阴晴而变色:晴天石面呈现白色,与周围古老苍黑的花岗石形成强烈的反差;下雨之后,湿气加重,白色的石面迅速转为苍灰色,进而逐渐变成灰黑色。这块高大的石面,每逢阴晴之交变色时,山下方圆数十里内村民都能望见,世世代代被百姓视为山神显圣。近代以来人们认识了它的变色原理,称其为天然的“晴雨表”“气象石”。
19世纪末叶,英国某巨商以一万元银元向兴化知府购买此石,据说是要炸取其中的所谓“石胆”——矿物珍宝。确定开炸的当天早晨,山下远近村民一万多人蜂拥上山阻止,保护那块人们世代敬若神明的巨石,英人与官府终于不得不作罢。大鲎母石至今依然耸立,继续向远近百姓做准确的“天气预报”。
在海拔230米处,有一个天然巨洞,与其相连的有无数小洞层层套叠,多若蜂窝,人称“百廿间”。巨洞之前,民国初年新建一座道教神庙。据说当年清基时挖出一枚古钱有“天元”字样,因而立名“天元岩”。此岩坐落高峰,岩宇宽敞,凌虚幽遂;晴日站在岩前凭栏远眺,兴化湾内外秀丽风光一览无余。其右下山腰间犹有一座道教庙观,名曰“九莲岩”。
唐宋之际,古驿道自福州南下,经福清蒜岭山边踅进莆田江口地界后,沿囊山的东南麓绕行。因而囊山佛教大刹便被朝廷利用为驿站。历代经过此道而在寺内宿夜的高官名士,如宋代蔡襄、黄公度、朱熹、刘克庄等名家,先后途次囊山大刹投宿,留下不朽诗篇和题刻。现在尚存的石刻,有南宋纪游的题名,另一块是明嘉靖时湖广巡抚林有恒的“山间明月”题刻。
紫霄山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俗名“围庄”)境内,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雾飘逸,景物多奇。山腰处,有一座释道两教相容并立的千年古刹——紫霄迎福寺,俗称“紫霄寺”。有关资料载称,“紫霄山之有禅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应祖师所鼎建”,距今有1200多年。紫霄寺四周苍松翠柏、丹枫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且枇杷连片成林,龙眼桃柚点缀,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莆田二十四景之紫霄怪石从南少林路盘旋而上至中段,改向东行约1公里来到一座凉亭下,抬头望去,一片绿荫遮天盖地,只闻鸟啼不见人影。亭旁有条石板铺成的小路曲径通幽。沿着此路拾级而上数十米,方得见紫霄真面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天台殿,内供玄天上帝及天罡、地煞等。天台殿东门有一块高一丈八尺多的岩石,酷似昂首而立的雄狮,人称“狮子岩”。旁有状似花瓶的巨石一块,上面长着一棵百年老榕树,古干凌云,盘石而生,只见根须婆娑,浓荫蔽日,十分壮观。这就是紫霄的“石上榕”花斗石景点。“石上榕”下横躺着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人称“石鼓”。另有一石,从不同的部位轮番击打会发出几种不同的声调,世人称之为“琴石”,也叫“十音石”。天台殿西门外有一只巨大的石龟,守着一个石门。石门上首的石壁上有榜书摩刻“高山仰止”四字,苍劲有力;两旁分刻着“岩前松挂千峰月,云外寺传午夜钟”的对联。
石门东首有两棵古榕,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两者枝干相连,亲密无间,被人们称为“连理树”。不少青年男女从远道慕名而来,到这里或拍照留影,或烧香膜拜,祈求像连理树那样风雨同心,相亲相爱,厮守到老,永不分离。石门西边有一座秀丽的小山峰,峰上林木茂盛,鸟啼嘤嘤,藤萝夹道,怪石嵯峨,有顶天立地的罗汉石,端庄肃穆的观音石,形状逼真的马鞍石等,更有风月无边的观日台。小山峰下有两块矗立着的石壁,往上看是“一线天”,往下看则像一条峡谷。这就是“琉璃峡”。琉璃峡末端有一个石洞,幽深神秘。洞前有石船、.石帆等奇石。
走进石门,迎面不远有一块表面光滑平坦的石壁,上面刻着明代江西学政、邑人俞钊题紫霄岩诗:“昔日天外看飞雕,平步青云上紫霄。今日重来山更好,岁寒松柏展高标。”石壁后有一条杂草葳蕤的小溪,溪中清泉淙淙,声若玉佩;流水潺谖,奏如瑶琴。溪上游一落差处横有一石,其形如舟,流水激石,声似雷鸣,故名“雷鸣石”。溪里生长着世所罕见的一种小虾,浑身赤色,像煮熟的一样,还有一种似已剪去尾巴的小螺,赏者无不叹为观止。小溪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桥,它就是闻名的“天台桥”。站在桥上会使人顿感清风扑面,淑气萦怀,心旷神怡。过了天台桥,可分别由东、西两路拾级进紫霄寺。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