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莆田二十四景,是指原莆田县境内的二十四个景点。这二十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
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吴希贤第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 ”。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山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 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
相传,唐代“贞观之治”年间,黄石谷城山下,一度成为八闽游客观览、骚人墨客咏诗作画的胜地,尤其在元宵节前后,梅花盛开之时,更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谷城山上万株梅花树盛开花,各朵梅花竞相吐艳,在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宛若天上降下瑞雪,在迷迷朦朦中,透出红墙碧瓦,仙境般的世界,令多少工商仕女、文武官员前来观赏游玩。那时,这座高150米的小山,松柏蓊郁、梅树掺杂其中,尤其谷城宫前,一大片梅树,尽开白色梅花,加上怪石嶙峋,红亭绿叶,掩映山下的池塘,蜿蜒的城垛绕山而筑,山上山下,山里山外,浑成一体,与蓬莱相比,犹过之而无不及。
历代名人对谷城山的诗画题咏便证实这点。
宋史学家郑樵曾数度游赏谷城山,如咏谷城山诗:“青嶂迥环画屏倚,晴窗倒入春湖水。村村丛树绿于蓝,历历行人去如蚁。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麦陇相纵横。黄昏倦客忘归去,孤月亭亭云外生。”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谷城梅雪胜境的迷人风光。
那迂回的绿树怪石,那画家挥笔的彩画,那碧波粼粼的湖水以及俯瞰远处绿树环绕的山村、水田、如蚁般来来往往的农夫和游人,都让他激情满怀。直到夕阳西下,明月高悬天际,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宋丞相陈俊卿之四子宓,累官太府丞知南剑州广东提刑直秘阁,从学于朱熹。
陈宓咏谷城山诗:“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湖光镜面开。夜雨松窗僧榻静,秋风柳岸钓船回。寻幽便扣兴云洞,乘兴还登呼月台。每到西湖吟咏处,令人偏忆故山梅。”
明景泰二年(1451)科状元柯潜,题咏谷城山诗:
“大山巍巍插天起,小山参差如聚米。长风吹我上高峰,一眺乾坤三万里。”
“禅房花木深复深,危檐滴露生春阴。白云满地石台古,老鹤一声山月沉。”
“松窗坐久转清悄,诗思撩人不知晓。我欲此地卜幽栖,须待他年济时了。”
“十五年前此地游,重来正值一天秋。好山横碧水穷处,落日留红天际头。
万顷桑麻连沃壤,数行凫雁下平洲。苍茫远景看都遍,又向松阴漱碧流。”
“海天空阔绝尘埃,此日登临气壮哉。老树如龙当涧立,流云似马破山来。
闲随野鹤行苔径,又跨天风上石台。佳景留人归未得,高烧银烛倒金罍。”
明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刻谷城山顶石上诗:
“衰年白发已盈簪,何意奇游慰宿心。幸有山僧能远导,遂从地主共幽寻。
岩前万亩黄云满,海畔千峰紫雾深。见说仙踪留绝顶,强攀鸟道上层岑。”
“笋舆每向危途息,节杖还将弱力任。红叶遍山冬更好,苍松复石画常阴。
兴云洞邃泉堪掬,呼月台高酒屡斟。俯仰乾坤增感慨,古来贤达岁登临。”
明尚书林尧俞和咏二首亦刻于顶:
“忘年喜共盍明簪,绿野招邀物外心。 信宿心灵如有约,苍茫仙迹已难寻。
萝悬磴道晴云细,瓦折珠宫灌莽深。石笋崎岖凌碧汉,海门空阔涌遥岑。”
“胜情到处犹堪贾,酒力衰时恐不任。气候初冬回暂暖,松杉落日带余阴。
台前月出谁能待,洞口泉香试一斟。为借摩崖题姓字,篮舆鸠杖以重临。”
吴献台亦和二首刻于山顶:
一经病免谢朝簪,绿野青山惬素心。何意客星占盍聚,幸依卿月共追寻。
千岩霁色云霞绕,众壑松声岁月深。欲探奇踪悬碧落,漫缘危蹬步华岑。
尚书曳履神逾王,樵叟扶节力尚任。斜日流红山转翠,浮烟凝紫景偏阴。
引杯问月月初吐,凭洞听泉泉可斟。黄石赤松今在否,御风万里一来临。
“谷城梅雪”几经兴废,如今谷城山已成平地为公路,池塘和满山梅树已消失在历史尘烟中。但越过千年时空,一代代的莆田人把这引以为豪的壶兰景观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