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船灯,又名打船灯,是客家风俗,流传于闽西、粤北、赣南等地,特别在闽西山区武平、长汀、上杭、永定、连城等客家聚集的地方活跃不衰。
打船灯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农民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以船灯舞的独特文艺方式,表演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客家船灯的历史起源无从考证,但凭口传,有几百年历史了。据福建省志、县志记载:清代顺治帝祭澄江毕,急回京都,忽然风浪大作,无法过江,渔翁勇摆渡送帝至对岸,帝回京后命乐府作《渔家乐》曲牌,并赐金匾“渔家乐”一块和“夜明珠”一颗,为渔家造福。
客家船灯制作是以竹篾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1米余的船形骨架,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舫、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水波纹图案,且布长需过船底。画舫舱架,以白布或彩纸粘贴。前后开舱门,左右开小园窗。舱内和外四角装上彩灯,点以蜡烛。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
表演时一年轻力壮的男子,藏在船舱内靠安装的挎带肩扛起船灯,承受整个船的重量,并不停地前后左右摇摆,表演船在各种水情的江河中航行。船头船尾各一人。船头一人扮丑角叫“艄公”,船尾一人扮旦角叫“艄婆”。两人各持画桨摇船,有时“艄婆”不划桨而“打扇花”,边行,边唱,边舞,其唱词大都固定。
武平县船灯已有300多的历史了,少时曾听祖辈讲过有关船灯的来历。
清初,顺治帝统治中国,郑成功据守台湾抗清。顺治帝派兵往征失利。为追悼阵亡将士,顺治帝曾在闽江口祭奠,相传后来顺治化装为平民,继续巡游。到了汀江口,忽接告急书说北方领土遭受侵犯,顺治即命随从寻找船只,想连夜过江,兼程回京。此时适逢风雨交加、河洪上涨的夜晚,找遍船工都说有覆船之险,不肯应承。忽于河边灯光亮处,见一渔船中有渔翁和少女正做晚餐。往问之,渔翁笑着说:“客人你有胆么?” 顺治答道:“吾命由天,何畏之有!但愿老翁肯撑,必酬重金。”渔翁仍回首问少女说:“你意如何?”女应道:“听从父命。”翁遂请客人坐于船中,解缆开船,风狂雨骤,水湍流急。老翁频频回首,呼唤女儿留心撑舵。父女苦斗浪尖,渡船安全抵岸。顺治报以重金,翁女不受。
顺治返京后,回忆渔翁父女艰险摆渡的情形和济人之急的好心肠,乃派人寻访之,因未悉姓名住址,渔翁父女也行善不让人知,寻访者不获而返。
某年,京城会试方毕,顺治又想到汀江渔翁摆渡之事,问主考官员,福建汀州有无举子来京会试,主考回答有。乃派人到福建会馆查询,找到一个尚未返乡的落第举子,系汀属武平县人。即召之入宫,到乐府学习仿水上行船动作,如战风雨、过险滩等父女划船和相互呼应动作,河面平坦风平浪静时,父女摇船自如、嘴哼小调、心旷神怡的神情等。乐府还特作了《渔家乐》一曲,叫这位生员带回,这就是武平县老船灯歌曲中开头的一段。
武平创制船灯后,每逢春节便到各家各户或机关单位贺新年,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
武平船灯是以船和灯为道具,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一种娱乐形式。船的制作精细,以竹蔑、木板为骨架扎成船形,然后在船舱上贴上彩花,嵌上各式古装人物,吉庆图案,使其轻巧雅观,美不胜收。而灯的制作比较简单,只是一个红灯笼而已,仅在艄公、艄婆向挨家挨户拜年时使用,表演时闲置一边,有的也挂在船上。
表演时,由船头(称艄公,扮丑角)、船心(挑船者,也称观音子,隐藏于船篷内,负责船的动作)、船尾(称船婆子,扮旦角)及其伴唱、伴舞者。在乐队的丝竹乐器及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八板头”接《渔家乐》乐曲拉开表演的序幕,整个表演过程在乐曲的伴奏下,艄公、船婆子按乐曲节拍各持画桨摇船,并且边撑、边唱、边舞。
整个表演过程以出水、闯滩、顺水、逆水行舟(按曲目节奏快慢前后摆渡)为顺序,在领唱、对唱、伴唱、道白、念板之中进行。在演唱中间时而还穿插一些民间小调或即兴而作的歌词,内容诙谐可笑,健康向上,段落分明,表演风趣,韵律规范。它是武平人闹新春或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文艺节目。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