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氏大宗祠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城内街济川巷,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 年),曾遭到破坏,又几经修缮,至今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目前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祠堂,为八闽四大祠堂之一。也是仙游县境内少有的明代民间红砖浮雕艺术品,被誉为“莆仙明清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仙游林氏大宗祠,位于鲤城街道城内街济川巷31号,地处金石山南麓,原县衙之东,毗邻东门石坊、仙游文庙。目前,整座建筑保留明代风貌,结构大方,雄伟壮观。
宗祠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两座,分大门坛、下厅堂、上厅堂,中设大天池,左右回廊。两边为龙虎护厝,各进深八间,共设八个小天池。
跨进宗祠内,是宽阔的厅堂,共有35对高大的木柱。屋架上下的斗拱与雀替、垂莲、陀峰、云士、梁下眉、飞木尾、回头科等相连结,成对称排设,用材粗壮,看起来美观又坚固。最夺目的还属立于大堂中的两对大金柱,使整个厅堂显得格外庄严雄伟,明敞开阔。梁柱均采用重拱偷心造格式,曲线形斗拱撑托,不仅有明代建筑的特点,也使宗祠具有较强的抗风抗震的能力,这也体现出古时建筑特色与科学价值。
仙游林氏大宗祠,在福建省祠堂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一角。2002年7月,福建省文化厅《八闽祠堂》编委会将"仙游仙溪林氏宗祠"入编《八闽祠堂大全》。2011年12月24日,省文化厅授予“福建省重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某种意义上,仙游林氏大宗祠享有众多的殊荣,也是仙游120多万林氏的精神家园,也是海内外数百万仙游林氏后裔的寻根谒祖平台。
林氏大宗祠因其建筑艺术古雅,刻工精致,被誉为”莆仙明清古建筑艺术博物馆“,有着较高的历史、人文、艺术等价值,为八闽四大祠堂之一。
仙游林氏大宗祠创建于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距今已有900多年了。初创时,名为“名宦祠”,正厅供奉林氏太始祖殷少师比干公,以及自周至唐的列代名臣。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兴泰里济川名贤林爱云对"名宦祠"进行大规模翻建。竣工后,改名为"忠孝祠",寄望后昆传承忠孝家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再次重修"忠孝祠",竣工后更名为"仙溪大宗祠",厅堂命名为"忠孝堂",堂号延续至今。民国初,宗祠被先后占用为兵站、盐仓。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全县林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祠宇重修,整修后的祠堂更名为“仙溪长林大宗祠”。1933年,林氏大宗祠作长林小学校址。
成书于1934年的《仙溪林氏大宗祠族谱》(1989年复印本)中有一篇《整理祠产记》。该篇是由时任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参议林宝琇(邵州裔孙)所写。文中提到,清同治间,孝廉玉树、玉琅、观光、广文、步德、飞山等诸前辈,对林氏宗祠进行重修。民国以来,祠宇变成了兵屯,产业也被侵蚀,长达十五年之久。
民国十五年(1926年),宝琇毕业自北京回来,拟就祠堂设立长林学校,以祠堂产业充作常费,未果。1927年秋,玉田旅长驻扎闽南,林宝琇随军幕,转防数县。1930年夏,驻扎仙游数月。刚好营长禹卿关怀祖德,报效祖宗心殷,于是召集林氏乡贤商议重兴宗祠,推举林宝琇为整理祠产委员会主席,与章甫、义田、尊三、伟丞等,清理旧欠,修理祠堂,并在枫起盖店房,充为祭祀之资。1934年春,又承第六区区长职,有幸为家乡服务。当年秋天,孟公衡专员到仙游开府,辟宝琇为参赞军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宗祠作为长林小学校址。1951年土改时,大宗祠产权并无变更,1953年并入城厢小学后,祠堂仍由林姓管理。1958年,被城关粮站所占,改为长林粮库。2000年冬,城关粮油贸易公司要将长林大宗祠作为"长林仓库"拍卖。引起林氏族人的高度关注,仙游县林氏源流研究会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呈送停止拍卖宗祠报告书,有关领导同意暂停拍卖。
2002年8月,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仙游分会向县政府申请举办千年祭祖活动。2002年9月29日,3000多位海内外林氏宗亲在林氏大宗祠,举行了隆重的千年祭祖活动。经讨论,复称"仙溪林氏大宗祠",厅堂仍称"忠孝堂"。
经过近千年的风雨,在无数族贤、前辈的努力耕耘下,作为全仙游林氏宗亲的共同宗祠—仙游林氏大宗祠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今的林氏大宗祠,庄严肃穆,建筑保留明清式风貌,配以出孝、入悌等字眼,祠成继业当思先祖德、族旺传家尽见子孙贤,南渡衣冠惟著姓、清源谱牒衍庆余,儿孙立志存高远、吾家赐姓初周始,举族入闽东晋始、诗礼传家贯古今等,展现了林氏的根深枝繁、贵胄血脉。
在大厅堂的中央正中拱梁上,悬挂着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皇帝御书的 “忠孝堂”牌匾。宋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为《林氏族谱》题诗,亲笔御书“忠孝”二字,赐予侍从御史林悦。
宋仁宗为林氏题诗《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赐林悦二首》:“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盘根大,新出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三千年所万千年。”
祠堂上厅堂悬挂着两状元、一探花牌匾,两状元分别为至元六年(1340年)林济孙榜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至正三年(1343年)林亨榜进士第一,官至朝奉大夫;探花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末科(衍居文田裔孙)宣春。
林兆恩(1517-1598年),字龙江,世称林子或林龙江、三一教主或三教先生。林龙江是仙游林氏杰出的裔孙之一,因其学说而成圣人。他生于莆田赤柱巷,先祖为莆田九牧林氏始祖披公的堂侄孙欑公之后裔。欑公因事母极孝,以致孝感动天,三降甘露,白乌再翔。唐朝贞元十三年(797年),德宗降诏褒民,赐双阙表门闾,举族免徭役,世称“阙下林家”,后裔称为阙下林氏。
明正统三年(1438年),仙游紫溪出大水,冲毁了林龙江五代高祖林慧祖居地朱紫阳村。慧公独身一人被大水冲至莆田,被莆田赤柱巷林梅轩(为九牧林氏后裔)收养,由此,林慧改名为林公耀。三传至林富,即林龙江之祖父,于1502年登进士甲科,官司居大理寺卿,钦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与尚书郑纪同朝为官。林富在世时与王阳明过甚密,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富致仕归乡,在东岩山设立讲坛,宣扬王学,年轻的林兆恩受家风熏陶,深受王学的影响。林兆恩30岁之前,苦心于科举。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先生赴省会试,第二次落第,由此决心放弃举子业,致力于三一教学说的构建,并大力宣传其学说,建祠授徒。
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兆恩创立三一教,开始招收门徒,创立三一教祠,弘扬三一教学说,由是“从万历二十八年(1590年)到崇祯十年,福建省内有19座(教祠)。到了清朝,为他立祠者更是不计其数,用他三传弟子董史的话说“当代祠宇遍于寰宇’。林子去世后,民间中纷纷建三一教堂“以供遗貌”,“上而延、建、汀、邵,下而晋、安、清、漳,皆有三教堂”。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是林氏后人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日子。有来自海内外一千多人林氏后代参与其中,热闹非凡。祭祀当日,依照传统习俗,会请来戏班子演戏,还有莆田传统的“十音八乐”。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