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餐风饮露,汲日月精华,除观赏之外,还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馐佳肴。自古以来,食用鲜花的记载史不绝书,代不乏人。
以花为美食,在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在说明诗人品性高洁之外,也间接反映战国末期已见食用花卉的端倪。
汉武帝时,宫中每到重阳必饮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汉魏时期酿制菊花酒的方法已有简述。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有一次,他痴坐菊花丛中,忽见江州刺史王弘送来美酒,他便将菊花充作佳肴下酒,从此成为古今美谈。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载,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饮料。此俗自汉时宫廷传入民间,相沿成习至今。
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据《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欢松花,爱吃一种用松花制成的糕点。武则天之后,鲜花入馔之风日盛,并相继出现《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
唐以后,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秀色可餐”的佳话。宋代苏东坡喜用松花制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载: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花酒,他将松花、槐花、杏花入饭共蒸,密封数日后得酒。并挥毫歌咏,作了《松醪赋》:“一斤松花不可少,八橭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齐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道出了松花的美颜功能。
清朝慈禧为美颜养身,常以鲜花为食。每年六月之后,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待红日跃出地平线,荷花开放后,慈禧令宫女们采摘最完整、妖艳的荷花带回御膳房,将肥壮的花瓣浸在鸡蛋、鸡汤调好的淀粉糊里,再炸至金黄酥脆作为点心。她还将玫瑰花捣烂,拌以红糖,经过特殊的配料加工,制成一种花酱,涂在面食点心上,食后齿颊留香。由于慈禧太后常用鲜花提取精萃,用于美容、美发、润肤,她的肤发老而不衰。
古人对花馔何以如此嗜好?囿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们也许不明就里。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后发现,花卉含有16至22种氨基酸及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并含有维生素A、B、C以及铁、镁、钾、锌等微量元素,还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如菊花能安肠胃、利血气;金银花清热解毒、养血止渴;茉莉花生发养肌;梨花清热化痰;栀子花清肺凉血;玫瑰花活血理气,驻人容颜;芍药花能行血中气;月季花能消肿疗疮。
由此看来,古人食花习俗确有其道理。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风雅的吃法应该是以香花制作的菜肴、点心。
文人雅士、名媛淑女们认为"食花如花,花容体香",时令花卉有灵有气,有养生美容的功效,正是所谓"花中自有不老方"。
花卉饮食在嗅觉与味觉上,给人们带来了一般食物无法比拟的享受。
从嗅觉上言,香花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健胃、镇痛、解表、抗菌等。味觉上,花卉绿、野、鲜、生的自然营养元素融于一体,清香芬芳,美味绵绵。
早在先秦时期,香花、香草因其气味芳香而受到先民们的注意,从而被广泛用于食物的制作,起到调味增香的作用。
餐食兰花、菊花的情况常见于诗人笔端。
屈原《楚辞》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直接以菊花为食,“播江离与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粮芳”,把菊花与粮食掺在一起做成干粮食用。
花馔最受僧、道、隐士、山民以及文人学士的喜爱,是一种重要的素食,原料易得易做,同时又象征高洁雅趣。
宋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林洪的《山家清供》是集餐梅大成的南宋食谱,罗列了各式与梅花有关的食谱,有梅粥、汤绽梅、蜜渍梅花、不寒齑、素醒酒冰等,不仅花样多也饶富情趣。
梅花与雪是冬天的一对清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二者合而同煮粥,洁白清香兼而有之,粥的味道自不待言。
清人曹庭栋《粥谱》中载,梅花粥有“解热毒”、“治诸疮”的功效。在不生长梅花的北方,可用杏花煮粥,其养生功效,与梅花粥相似。
杨万里有诗《寒食梅粥》描写梅粥:
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
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凋落的梅花拾来熬粥,还可做熏香的材料。颇有一种物尽其用的朴素的价值观。
古人焚烧的香多为合香,在制作合香时常使用香花,明《香乘》记载的一则“梅萼衣香”中加入了含蕊未开的梅花。
丁香二钱,零陵香一钱,檀香一钱,舶上茴香五分(微炒),木香五分,甘松一钱半,白芷一钱半,脑、麝各少许,右同剉,候梅花盛开时,晴明无风雨,于黄昏前择未开含蕊者,以红线系定,至清晨日未出时,连梅蒂摘下,将前药同拌阴干,以纸裹贮纱囊佩之,旖旎可爱。
梅萼衣香,属于香身之用的佩香。杨万里诗中当香烧的落英,或许与制作“木犀香”的方法类似:
采木犀未开者,以生蜜拌匀不可蜜多,实捺入磁器中,地坎埋窨,日久愈佳。取出于乳钵内研,拍作饼子油单纸裹收,逐旋取烧。采花时不得犯手,剪取为妙。
如果把木犀(桂花)换作梅花,也别有一番趣味。
南宋诗人杨万里好食梅花,他曾说“老夫最爱嚼梅花”,他的另一首诗《蜜渍梅花》,就是描述以梅肉、梅花制作的花馔。
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
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白梅肉、雪水、梅花、蜜,只看原料,就给人一种清雅脱俗的感觉,若用此馔作下酒菜,则其韵味“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还记载了一种“梅花汤饼”,使用了梅花与香药檀香,据传是宋代一位德行高尚的隐士所创造。
梅花汤饼 / 初浸白梅、檀香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迭用五出铁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上二百余花。
以浸过梅花、檀香末的水和面,再用梅花样的铁模子凿好。梅状面团煮熟后放入鸡汤内食用。
既有梅花的清远之气、檀香的芬芳甘甜,又有鸡汁的鲜美。面叶具备梅花形状与神韵,片片玉洁冰清的“梅花”赏心悦目,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遐想空间。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