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餐风饮露,汲日月精华,除观赏之外,还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馐佳肴。自古以来,食用鲜花的记载史不绝书,代不乏人。
以花为美食,在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在说明诗人品性高洁之外,也间接反映战国末期已见食用花卉的端倪。
汉武帝时,宫中每到重阳必饮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汉魏时期酿制菊花酒的方法已有简述。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有一次,他痴坐菊花丛中,忽见江州刺史王弘送来美酒,他便将菊花充作佳肴下酒,从此成为古今美谈。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载,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饮料。此俗自汉时宫廷传入民间,相沿成习至今。
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据《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欢松花,爱吃一种用松花制成的糕点。武则天之后,鲜花入馔之风日盛,并相继出现《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
唐以后,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秀色可餐”的佳话。宋代苏东坡喜用松花制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载: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花酒,他将松花、槐花、杏花入饭共蒸,密封数日后得酒。并挥毫歌咏,作了《松醪赋》:“一斤松花不可少,八橭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齐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道出了松花的美颜功能。
清朝慈禧为美颜养身,常以鲜花为食。每年六月之后,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待红日跃出地平线,荷花开放后,慈禧令宫女们采摘最完整、妖艳的荷花带回御膳房,将肥壮的花瓣浸在鸡蛋、鸡汤调好的淀粉糊里,再炸至金黄酥脆作为点心。她还将玫瑰花捣烂,拌以红糖,经过特殊的配料加工,制成一种花酱,涂在面食点心上,食后齿颊留香。由于慈禧太后常用鲜花提取精萃,用于美容、美发、润肤,她的肤发老而不衰。
古人对花馔何以如此嗜好?囿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们也许不明就里。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后发现,花卉含有16至22种氨基酸及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并含有维生素A、B、C以及铁、镁、钾、锌等微量元素,还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如菊花能安肠胃、利血气;金银花清热解毒、养血止渴;茉莉花生发养肌;梨花清热化痰;栀子花清肺凉血;玫瑰花活血理气,驻人容颜;芍药花能行血中气;月季花能消肿疗疮。
由此看来,古人食花习俗确有其道理。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风雅的吃法应该是以香花制作的菜肴、点心。
文人雅士、名媛淑女们认为"食花如花,花容体香",时令花卉有灵有气,有养生美容的功效,正是所谓"花中自有不老方"。
花卉饮食在嗅觉与味觉上,给人们带来了一般食物无法比拟的享受。
从嗅觉上言,香花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健胃、镇痛、解表、抗菌等。味觉上,花卉绿、野、鲜、生的自然营养元素融于一体,清香芬芳,美味绵绵。
早在先秦时期,香花、香草因其气味芳香而受到先民们的注意,从而被广泛用于食物的制作,起到调味增香的作用。
餐食兰花、菊花的情况常见于诗人笔端。
屈原《楚辞》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直接以菊花为食,“播江离与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粮芳”,把菊花与粮食掺在一起做成干粮食用。
花馔最受僧、道、隐士、山民以及文人学士的喜爱,是一种重要的素食,原料易得易做,同时又象征高洁雅趣。
宋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林洪的《山家清供》是集餐梅大成的南宋食谱,罗列了各式与梅花有关的食谱,有梅粥、汤绽梅、蜜渍梅花、不寒齑、素醒酒冰等,不仅花样多也饶富情趣。
梅花与雪是冬天的一对清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二者合而同煮粥,洁白清香兼而有之,粥的味道自不待言。
清人曹庭栋《粥谱》中载,梅花粥有“解热毒”、“治诸疮”的功效。在不生长梅花的北方,可用杏花煮粥,其养生功效,与梅花粥相似。
杨万里有诗《寒食梅粥》描写梅粥:
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
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凋落的梅花拾来熬粥,还可做熏香的材料。颇有一种物尽其用的朴素的价值观。
古人焚烧的香多为合香,在制作合香时常使用香花,明《香乘》记载的一则“梅萼衣香”中加入了含蕊未开的梅花。
丁香二钱,零陵香一钱,檀香一钱,舶上茴香五分(微炒),木香五分,甘松一钱半,白芷一钱半,脑、麝各少许,右同剉,候梅花盛开时,晴明无风雨,于黄昏前择未开含蕊者,以红线系定,至清晨日未出时,连梅蒂摘下,将前药同拌阴干,以纸裹贮纱囊佩之,旖旎可爱。
梅萼衣香,属于香身之用的佩香。杨万里诗中当香烧的落英,或许与制作“木犀香”的方法类似:
采木犀未开者,以生蜜拌匀不可蜜多,实捺入磁器中,地坎埋窨,日久愈佳。取出于乳钵内研,拍作饼子油单纸裹收,逐旋取烧。采花时不得犯手,剪取为妙。
如果把木犀(桂花)换作梅花,也别有一番趣味。
南宋诗人杨万里好食梅花,他曾说“老夫最爱嚼梅花”,他的另一首诗《蜜渍梅花》,就是描述以梅肉、梅花制作的花馔。
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
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白梅肉、雪水、梅花、蜜,只看原料,就给人一种清雅脱俗的感觉,若用此馔作下酒菜,则其韵味“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还记载了一种“梅花汤饼”,使用了梅花与香药檀香,据传是宋代一位德行高尚的隐士所创造。
梅花汤饼 / 初浸白梅、檀香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迭用五出铁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上二百余花。
以浸过梅花、檀香末的水和面,再用梅花样的铁模子凿好。梅状面团煮熟后放入鸡汤内食用。
既有梅花的清远之气、檀香的芬芳甘甜,又有鸡汁的鲜美。面叶具备梅花形状与神韵,片片玉洁冰清的“梅花”赏心悦目,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遐想空间。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