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民谚作为最常见的民间道理,传承至今也是有其独到的价值。就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抽烟”和“喝茶”。茶,有茶文化,烟,自然也有烟文化。在农村最常见的就是三三两两个庄稼汉聚在一起抽烟,聊聊田里庄稼,说说农村闲事,道道娃娃日常。
关于抽烟,有俗语说道,“两人不对火,三人不点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据考古学家研究,烟草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16世纪中叶,一开始只有水烟和旱烟两大类,在烟草传入中国后到今天已经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
1900年台湾试种烤烟之后,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地先后开始尝试种植。到1937年,四川、贵州和云南成为我国主要的优质烟区。
纵观烟土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我国国民抽烟历史还真不算太长,而且烟土也算是舶来品。因此这“两人不对火,三人不点烟”的渊源可能要兼顾中外的历史。
首先来看“两人不点烟”,这句话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烟作为男人的浪漫,不仅能够排遣寂寞也能够缓解压力,是士兵口袋里不可或缺的物件。据说在德军和欧洲盟军激烈交战时期,正处在酷冷的冬天,每当夜幕降临便是士兵们最难熬的时间段,尤其对于要站岗放哨的士兵来说。
当太阳落山之后,气温急剧下降,再加上条件有限物资缺乏,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但为了活命还得服从长官命令,大冬天的夜晚站在雪堆里。一天一个士兵在站岗的时候,点燃一支香烟,其实按纪律来说是不允许点烟的,因为晚上的一根香烟无疑为敌方狙击手提供了一个确切的靶子,可能这个士兵实在是忍受不了这见鬼的天气,而旁边的同伴恰巧兜里也没烟了,便凑了过去。
结果当二人抽到第三支烟的时候枪声大作,原来是敌军狙击手过他们抽烟的位置判定了他们扎营的方位便开始了进攻,那场战役可谓损失惨重,因此这句“两人不对火,三人不点烟”便也传了出来。
战争是传递文化最快捷的通道,但咱们国家文化的底蕴摆在那里,外来文化大多数时候都会被同化,极少能够安营扎寨,而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也是因为其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
每逢清明时节,很多人回老家上坟或者去祖庙上香,都会点燃三支香,这是给死者的慰藉,而活人若是受此恩惠,无疑是要折阳寿的。虽然烟和香不同,但在老人们看来,都是冒烟的玩意儿,三人点烟也是犯忌讳的,不仅是对祖宗的不尊敬,也是折煞自己和旁人。
因此在老家若是遇到三个人一般都不会“散烟”,就算碍于面子给了烟,第三者也会将烟别在耳朵上或者等会再抽,就是为了避免这个忌讳。
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种说法,三人点烟便需要三个火,而三火又恰巧与“散伙”谐音,听起来就很不舒服。
可能对于九零后来说,没这个忌讳,但当遇到老一辈人时,若是三个人你依然坚持给人家点烟,可能就会被别人误会,会留给别人不懂事的印象。
解放初,舒城县城乡遍布木业、纸业、铁业、砖瓦、纺织、缝纫、豆业、面作、酱制、榨油、糕点、酿造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及制陶、制革、铸造、油漆、卷烟、编织等工场,还有众多的手工匠人活跃于广大民间,称为做“乡活...
锡伯族的居住是同营旗制度相联系的,一个旗(牛录)就是一个大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组织。因此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城堡围长3~7里不等,城堡里住着100~200户人家。街道井然,每户都围有矮墙,住...
长寿山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北10公里处的长城西北侧山麓。距秦皇岛市区18公里。是地质公园类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占地面积约13.34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游览用地3.45平方公里。最高峰鹦鹉峰海...
北方农村民谚——“冬定果,年定瓜,正月十五定棉花”。有几个字眼,需要搞明白。农谚中的“冬”是指冬至;“年”是指农历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是指元宵节这天。一、冬定果民间自古有“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的...
满族的婚俗比较有讲究。有三日婚之说。皆为媒约之说,通常是用三天来完成的,比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满族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
柬埔寨王国国庆日为11月9日,也是该国的独立日柬埔寨位于亚洲中南半岛南部。首都金边。面积18.1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20万。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建国。9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创造了举世闻名...
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过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技术灾难,有些会造成很大的技术和人员的损失和伤亡,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一起来看看吧!一、爱沙尼亚号海难在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中爱沙...
缘分是什么?有人问隐士。隐士答:缘是命。此人听的糊涂,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前生,就问佛。佛不语,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顿悟:缘不可求,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
相传公元208年,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抗魏大计,两人曾联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石头山、蛇山一带观察山川地势。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载,当时诸葛亮为这得天独厚的险峻地势所震撼,...
农历九月,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的时月。他们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产生了许多推理和传说。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夏小正》曰:“九月内火(大火星休眠)。”《黄帝内经·素问》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