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各式各样的石拱桥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技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韩城南桥,属多孔连续石拱桥,虽然没有赵州桥那样著名,但在关中地区的古桥梁中也算为数不多的典型代表之一。
韩城南桥,也称为“毓秀桥”,寓意“钟灵毓秀”,象征韩城是一个山川秀美和人才辈出的地方。2003年,韩城南桥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资料记载,韩城南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为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两省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乾隆、道光、宣统年间都曾重修。刘荫枢字相斗、号乔南,自号秉烛子,明崇祯十年(1637年)生于韩城潭马村,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进士,历任兰阳知县,吏、刑部给事中,户部掌印,广东、云南布政使等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贵州巡抚,雍正元年(1723年)返回故乡。清康熙四十一年,云贵巡抚刘荫枢回老家韩城探亲,经过澽水河时发现老百姓进城赶集总被河水阻拦,要绕很远才能到河对面,出行极为不便,于是决定出资修座石拱桥,方便两岸群众。古桥位于韩城古城曾经的交通要道,也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过去连接秦晋的咽喉之路,给当地群众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可谓造福桑梓的善举。
更值得称道的是,刘荫枢不仅出资为家乡群众建这座石拱桥,而且为确保老百姓一直能免费使用,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这座桥卖给了韩城县。“三两银子卖桥”(一说为“二十八文银卖桥”)的故事,在韩城当地留下一段佳话。
相传,桥修好后,有一年刘荫枢带着家人又一次回乡。走到毓秀桥的时候,只见桥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儿子对他随口说到,若在桥头收费肯定赚钱。听了这句玩笑话,他想,建桥本来就是为了造福乡里,儿子却欲用它来敛财,得想办法断了这个念头。
第二天,刘荫枢便给韩城知县发了一个请帖,请他来商议卖桥的事,最后仅象征性收了三两文银,便将桥卖给了韩城县,将私桥变为官桥,并取名为“集胜桥”,后改为“毓秀桥”。如今,这个“三两银子卖桥”的故事在韩城家喻户晓,其严正家风、教子自立的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
“长桥时跨水,曲阁乍临波。”作为典型的古代石拱桥,韩城南桥建筑结构巧妙、风格优美,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桥长180米、宽4.5米,为花岗石条砌筑,桥面总体呈弓状,南北较宽、中间较窄。韩城南桥作为石拱桥,既要解决群众通行之需,还要确保防洪安全。桥墩呈梭型,桥底铺石,设计有10个桥洞,彼此连接,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桥梁的石缝间嵌铁锭予以加固,确保桥梁整体安全。
此外,韩城南桥还有几大亮点,一是精雕细琢的石栏和望柱。桥两侧均有石栏杆,栏板之间还有石质望柱,望柱东边为101个,西边为99个。每个望柱的柱头均雕刻花、鼓、南瓜、宝珠、葫芦等各种图案,非常精美。桥面中间的一对望柱的柱头与众不同,人物和动物的浮雕更加精细巧妙、生动逼真。在每个桥洞的正中均有一件石雕龙头,起到镇水辟邪的作用。二是惟妙惟肖的石人坐像。在桥面的南北入口处,石栏两端还设置两件石人坐像。他们依靠着桥栏杆蹲坐两旁,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正在忠实地守卫着石桥。
仔细一看,石人五官清晰、浓眉大眼、面带微笑,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石刻技艺。三是精美的桥头牌坊。我国古代桥梁多有附属小品建筑,韩城南桥的南端就竖立着一座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内侧两柱有夹杆石,石头两侧雕刻着人物、瑞兽和几何纹饰等精美图案。牌坊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写着“示我周行”四字。据《重修县南石桥碑》记载,这座牌坊是修石桥时所建,匾额由出资修建的刘荫枢题写,“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一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引人回味。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