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洋大屋,闻名漠海。
上洋镇位于阳江市区西南部,距阳西县织镇18公里,古镇依山临海,物产丰饶。清乾隆年间,上洋墟成集市,人气旺盛,墟前南面原为大海,始名“上海”,后改为“上洋”。
上洋大屋,指的是上洋姚氏大屋。清朝中后期和民国初年,是当地姚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经济实力浑厚,而且政治势力雄强。其时,族中共有文武进士、举人、贡生十七人,获授七品以上官职的有八人。按中国古时观念,功成名就者必定归乡光宗耀祖。于是,上洋村在那些年里第堂林立,兴土木、造华厦一度成风,姚氏大屋从此称誉漠海。
上洋姚氏始祖伯周公,乃福建莆田姚氏九十六世天明公之裔孙,原藉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宋成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府,届满归乡,乘舟为风浪所阻,乃弃舟登陆,见此地山川灵秀,乃风水宝地,遂定居上洋、白石两村。当时上洋村以彭姓为主,因姚氏崇文重教,自南宋始,子孙后代有不少人考上举人或进士,历经几朝数代,姚氏家族日渐壮大,人数逐渐超过彭氏,终成上洋第一姓。
据了解,清朝中后期,上洋村有十五第、十五堂,第堂皆为私宅,第让官者居,堂为富者住。十五第分别是:资政第、都转第、通奉第、二尹第、文魁第、司马第、秋官第、奉直第、朝议第、进士第、外翰第、大夫第(2个)、参军第(2个);十五堂分别是:四余堂、五福堂、文华堂、德谦堂、锡贤堂、德兴堂、宝善堂、培兰堂、德槐堂、德裕堂、宝成堂、树德堂、翠香堂、协云堂、寿康堂。
1949年前,上洋大屋(指第、堂、大厦、祠堂、庙宇)约有100多间。1949年阳江解放后,历经土改运动(1952年)、大跃进运动(1958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以及1962年、1978年等5个时期,上洋大屋逐渐被拆毁。时移世易,风雨沧桑,上洋大屋存留迄今,已历历可数,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第堂有白石村的二兴大层,上洋村的二尹第、参军第、宝光大厦、秋官第等。除了这些,其余的都只能从一些描述中去想象当年的宏伟模样了。
堂弟之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通奉第”,由上洋姚氏十五世孙姚兆桐于清光绪三年(1878)建造,因姚嘉骥于光绪元年(1875)晋封通奉大夫而得名。该第府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西朝南海,环境优美。古第有108个房间,大小厅堂36个,第前开三个门口,正中为大门楼,“通奉第”金匾高悬,大门联为“梁侯世泽,学士家风。”东西两侧为横门,门厅过后是天井,天井四周有围廊。再往前为三厅、天井、二厅、天井与神厅。厅堂西边为正屋,东西各5座,两边有11间横屋,各有一个磨碓间。大屋后面有厕所10间,整座大屋厅堂相连,能避雨防晒。“通奉第”最负盛名之处要数第府中珍藏之书画与文物古玩,据说当年朝廷恩赐围屏一副为府中至宝,围屏有18扇,每扇高3米,宽0.5米,酸枝木框,正背面都装饰有名家书画,围屏两端各置1米高立体酸枝木雕狮子一个,以固定其位置。此围屏平日里置木箱珍藏不露,唯每年朝礼和十年一届的醮会上才向乡人展示真容。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
堂弟中仍保存较好的尚余“参军第”。第府始建于清雍正晚期,为二进,坐北向南,有旁屋30多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屋檐下彩漆绘制的花鸟画,一看便知当年屋主显赫而富贵的家世。门楣上悬挂的红底黄字牌匾,是仿照原迹重制的,上书“参军第”,旁款题“乾隆二十四年奉旨赐匾”,足见当年功名显赫。不过,原匾已在文革中被毁。
除第堂建筑外,还有10余间大祠堂、庙宇,如上洋村有天后宫、大王庙、灵王庙,白云村有三圣堂、二觉庵等。私宅大厦亦有数间,如姚宝光、姚雁秋、姚念秋等人大厦。可惜,如今保存完整的仅余姚宝光大厦。据称大厦兴建于1946年,1949年落成,曾为上洋镇政府所在地。
姚宝光大厦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整体砖木结构为主,既如中国古时院落(仅以一大门口做出入,与外相通),又建有西式小洋楼。从这可看出时代之交替,观念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一座大屋,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等闲就有房间几十甚至上百个,而且青砖大木筑就的房屋坚固非常,房房相连。上洋大屋的窗户形式多样,很少重复,所有窗檐都是罗马式的,上面灰雕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对称图案。屋中天井开阔,按风水学去看,天井实为聚阳光、雨露、财气之地,其越大,则财越旺;大屋的建筑布局合理,外檐走廊连环直通正屋、房屋、书房、客厅等;屋中厢房的梁柱,雕花描金,手工精致,装饰讲究;梁柱有的如水桶般粗,有的盈如合抱,尽显大户之富贵。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