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耳庄村位于任村镇西2.5公里,坐落在碧波荡漾的露水河畔,西边紧靠山崖。2016年8月,任村镇阳耳庄村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阳耳庄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宣和三年(1121年),杨姓先祖从西京洛阳迁至任村镇回山脚西边的露水河畔,建村立庄。为了纪念从洛阳迁徙而来,取名阳耳庄。
元至正年间,天下大乱,林州也不例外,境内“盗贼蜂起”,他们打家劫舍,百姓深受其害。阳耳庄杨氏后人杨亨(字玉孙)挺身而出,招集乡民抗击盗贼。杨亨以吉官寨为营盘,率领义军同盗匪数次搏斗,其身先士卒,“奋勇为前茅”,屡战屡胜,盗匪死伤惨重,元气大伤。境内百姓得以保全。元顺帝感杨亨之功,授其为“敦武校尉”“彰德路同知林州事”,杨氏自此发迹。
杨亨被封官不久,农民起义的烽火烧到了林州境内。杨亨之孙杨景和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南征北战。洪武元年(1368年),杨景和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伐,推翻了统治中国达98年之久的元朝。朱元璋命杨景和率部到北平府固安县大辛庄戍守屯田。自此以后,阳耳庄杨氏开始在固安县定居繁衍,至六世孙杨继的儿子杨春元,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贤俊被选为驸马都尉,二十五年(1597年)奉命回林县老家阳耳庄省亲。
负责筹建明代“省亲别墅”的是杨氏族人杨老发。他先整治祖屋,在杨氏家族的原有房基上,重新拆建四合院式的庭院十八座。现在保留的有杨驸马府院、公主的望京楼、守备府、玄天祠券门楼、北券门楼。驸马府的院落由倒座、影壁、外院、二门、东西厢房、客厅、楼院及围墙围合而成。二门已于近年拆除,院内东西厢房也有改建。堂屋是客厅,面阔五间,五檩硬山式,结构为明三暗五。中三间全部为四扇六抹隔扇,斜方格窗棂。顶为小灰板瓦覆顶,清水正脊,两端置吻兽。屋前有檐廊,外侧有檐柱,下为大瓣覆莲柱础。两柱之间木枋、檐檩相连,柱、枋交接处有象鼻状雀替。整体保存完整,结构稳定,有几处檐头瓦脱落。后楼院存楼房五间。
河南省文物局前局长杨焕成研究员评价此处建筑:“客厅面阔中的明间、次间间距相等,屋顶平缓,殿身较低,梁用杈手,莲瓣覆盆柱础及雀替,是明代的做法。明代制砖业最发达,砖分4类,此房用砖长26厘米,是最小的一种,属于明代晚期。整个建筑属于明代官式与地方手法相结合的民居建筑。檐柱较细,柱头平,无砍刹,是清中期更换。六抹隔扇,是清代做法,但也发现明代开始这种做法。荷叶墩不明显,属清代的。从建筑时代特征看,这是明代晚期建筑,清代大修。明代民居,凤毛麟角。郏县一座明代民居号称‘中原第一宅’,墙是石砌的。这座明代民居就是‘河南第二’。” 门楼外部置有两个上马石,门墩方正平素,而这恰与大门上端方方正正的墀头和中规中矩的檐枋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村内保存有大部分清代的房屋,建筑艺术朴实考究。阳耳庄古民居多为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花脊,房坡覆盖灰色小板瓦,属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建筑朴实敦厚大气。有的房子墙是用红石等杂石砌筑下边,上半部用土坯垒砌,用灰板瓦盖顶。有的坡顶下半部用红色石板覆顶,上半部用灰板瓦,有的全用石板盖顶。
有的门楼也很讲究,两侧用厚厚的灰砖砌筑,上置墀头,墀头中刻字有“松”“茂”等。门墙内两边有垂莲柱,柱内是刻有缠枝牡丹的雀替,雀替上两边各饰四个足踏祥云的仙人,各执法器,手舞足蹈。上边是斗拱,斗拱下边是卢斗,上边是两层云形拱,两侧各半栏斗拱。上承檐檩、檐椽、飞椽,顶是灰板瓦覆顶。门按二板门,门头望板上刻字是“安吉室”。
阳耳庄整体布局匠心独具,总体上遵循了中原传统民居的特征,是当地建造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伦理、审美观念、风水文化等传统文化要素的综合体现。古村建在露水河的西岸,分别设南券、北券,券后是两条东西街道,中间有数条南北街道,呈“井”字形交错。除了东西、南北方向是直道,其他小胡同都是曲折或“丁”字形小胡同。村内现存的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数量繁多、时代有别、规模不一,但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体现了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建筑文化内涵丰富。阳耳庄大到选址布局,小到建筑构件,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宅院屋面为仰铺灰色小板瓦,其他如木雕、砖雕、石雕等也都体现了淳朴的中原农耕文化。高峻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令人惊叹。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太行第四游击支队司令纪德贵,进驻任村阳耳庄开展工作。1938年6月,八路军129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部进驻河南,第一站就是阳耳庄。从此,这里曾一度成为林北县、区党组织驻地。1940年2月,中共豫北地委建立,代号“长城部”。地委机关设在林北县,先驻白家庄,后迁阳耳庄。
1943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等十余人,到林北县检查工作,在阳耳庄守备府召开了重要的党政会议。
昔日的“守备府”,不仅是明清时期官员府邸,也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留下了中国近代革命先辈的足迹。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