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战鼓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其表演方式为边击乐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雄浑,舞姿优美。
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
三国名将赵子龙出兵打仗时把家乡常山的战鼓运用到战场上,擂鼓助军威,击鼓长士气,激发士兵打仗的激情,他带领士兵总是打败敌兵,取得胜利,被称为“常胜将军”,“常山战鼓”也因此得名。到了宋元时期,战鼓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明代,战鼓进入兴盛时期,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正定府志》记载:“城市村墟,锣鼓无墟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常山战鼓发源地河北省正定县原名真定,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自晋至清末以来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俗称架鼓。鼓队编制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由单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单鼓直径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手执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的鼓槌,叉腿挺胸,两臂圆抡,槌击鼓面,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变化万千。
常山战鼓套路多样、由牌繁多。主要曲牌有《么二三》、《小西鼓》、《大西鼓》、《迈大步》、《猴爬杆》等12首。
表演时,击鼓者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面对面对敲;击钹打锣者或站中间,或列两边,或与击鼓者相对,配合默契,出神入化。以“翻打”、“出手”、“搓音”、“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优美动作,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像雨打芭蕉,欢快清脆。只见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鼓槌翻飞,彩绸飘舞,气势雄浑,舞姿优美,让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奋。常山战鼓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
正定常山战鼓,铿锵有力,助威壮胆,催人奋进,产生一种心齐志坚、所向披靡的豪迈感。所以不仅春节、庙会要敲,大的庆典、活动都要请其助阵,以壮声威。
响水桥横跨杨溪铺镇卜家河口,原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其河水流动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几里外都可听到而得名。原桥是民国十四年修筑,桥面为块石铺成,两边设青石栏杆,桥高15米,宽3米,长10米,1958年因...
保定的美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从汉墓中发掘出的大量造型精湛、工艺奇巧的文物中,可见当时艺术水平的高超。元、明、清以来,保定的著名画家有田汉卿、王朴、金百陶、谢签礼、吴焕彩等,颇有名气,民初又有姚丹坡、...
惠东县城平山与大岭镇之间,西枝江缓缓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流过。在平山青云社区靠近西枝江边的一个小山峁上,巍峨地矗立着青龙潭塔。青龙潭塔的前身叫“青云阁”,建于清代中叶,在上世纪50年代倒塌。青云阁的位置...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 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郎。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注释 《山海经》、《尔雅》、《楚辞》、《方言》、《穆天子传》的学者。他生性喜好搜奇猎...
据传,白依人的祖先,原来住在永胜县的莲瓦塔鲁地方,是蜜蜂引路,把他们带到了夸萼山这个好地方,后人为了报答蜜蜂,便把穿着的服饰制作成“蜂装”,吹奏唢呐传承民族的历史,歌颂自己的祖先。故而,白依人用火草布...
“祭窑”是景德镇窑业历史上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是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地方性和行业性极强的民俗记忆。景德镇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窑仪式,主要...
1954年,台湾当局曾对岛内居民作过一次比较完整的姓氏调查,结果发现全台湾一共有768个姓,其中复姓4个。说到台湾的姓氏,有人曾说过一句玩笑话,假若你初次结交一个台胞,如果不知道他(她)的姓,就尽管称...
洗手间是我们日常使用极为频繁的地方,也由于公共场所的洗手间是众人共享的,所以在使用时就必须格外小心,以免影响了下一位使用者的情绪,而国外使用洗手间与国内有些地方是不太相同的。排队不论男生或是女生,如果...
揽头窝堡遗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边岗乡丹城子村揽头窝堡屯,是金代时期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古代砖瓦、陶器、瓷器的残片和各种建筑构件。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积约达344万平方米。分布范围北达1....
在距县城北十几公里的唐河、泌阳河、毗河交汇处,有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源潭街,在今之前的几百年间,它一直是宛东唐北一带著名的经济、文化和商贸重镇,与本市的石桥、马山口、荆紫关一并被誉为南阳四大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