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东北五公里,依山面水,东南遥对磬锤峰,西南远望避暑山庄,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是外八庙中一处较大的古建筑群。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的主尊佛像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世界之最。
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公布的4A级景区,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
普宁寺是乾隆时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是一所汉藏结合的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结合的相当完美。
该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乾隆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和硕特)的上层人物,并分别封以汗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因为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寺修建此寺。
山门前原来是一片很大的开阔地,有三座华丽雄伟的牌坊(现已不存),整个寺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由山门至大雄宝殿为前半部分,大乘阁等为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一般汉族寺庙的建筑布局。山门内自成一个小院落,正中为三间方形重檐歇山顶碑亭,亭内置巨碑三通。中为《普宁寺碑文》,记述了修建普宁寺的目的和意义;东侧《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割据势力的经过及其采取的措施;西侧《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阿睦尔撒纳在沙俄的支持下,再次制造分裂活动,清政府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势力。三块碑文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成。碑亭两侧有钟、鼓二楼。碑亭后即天王殿,中供弥勒佛像,背后为韦驮像,两侧为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为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顶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台基为石须弥座,四角有石雕螭首,前有月台,并置石栏杆,殿内大型石须弥座上供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山墙壁画为十八罗汉故事像,北墙壁画为度母与伎乐天。
东西配殿各五间,均单檐歇山顶,复以绿琉璃瓦。西配殿内供三大士,从左至右为普贤、观音、文殊。东配殿内原供三尊金刚佛,现已不存。
大雄宝殿后属该寺的后半部分:一堵用条石砌筑的高台壁面,高达九米多,左右有四十二阶台级可上,入口处为一座梯形建筑,有两拱券可供通行。里面是一处广大的平台,大乘之阁居中,阁高37.4米,雄踞于石须弥座台基上,前有月台,绕以石栏杆,南出三阶,东西各一,体型的组合,融合了汉、藏的建筑形式。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因地建筑,变化自然。前为六层檐,后四层檐,两侧各为五层檐,逐层向内收进一步,第五层四角各置小方亭一座,最后大方亭压顶,这种作法既稳固又美观,使整个建筑形成显著的纵向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阁内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体量宏伟,高22.28米,全身42只手,每只手有一只眼睛,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颜善目,衣纹潇洒流畅,是我国最高大的木质造像。据工程人员鉴定,此像的重量达110吨,约用木材120立方米。表面全部饰以金箔,至今灿然若新。左右塑像分别为善财、龙女,高15.6米。
阁的前后左右,布置着殿庑、白台、喇嘛塔,它们簇拥着大乘之阁,形成丰富多采的空间变化。这种建筑布局是根据佛经对宇宙构成的记载设计的。大乘之阁代表须弥山,象征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两侧有日月环绕升降,所以阁之两侧建有两个长方形的台殿,叫日殿、月殿。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即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因南瞻部洲地形象人的肩甲骨,故建筑平面前小后大为梯形台殿;东胜神洲地形象半月形,故建筑平面为月牙形台殿;西牛贺洲地形为矩形,故建筑平面为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地形为方形,故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台殿。在四大部洲之间又有八座重层白台,代表八小部洲。在大乘之阁四角又置红、绿、黑、白四座塔。按碑文所说“义出陀罗尼,四智标功用。”所谓四智,即西北角上的白色塔为“大圆镜智”,东北角上的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西南角上的绿色塔为“妙观察智”,东南角上的红色塔为“成所作智”。
大乘之阁的东西两侧地势稍高,各排列一组建筑,西侧的南端一小院落为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之所。东侧与讲经堂对面的建筑为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憩之所。在讲经堂和妙严室前各建两排朝房,每排八栋计四十间,为喇嘛僧房和上层佛教人士驻锡之所。
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做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外形略有变化,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整个建筑既有汉族的传统结构,又有藏族的雄伟外形,又有园林配置的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
过去,普宁寺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3年成立了喇嘛管理机构,组织喇嘛护庙和生产劳动。一九六一年普宁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对寺庙的管理成立了外八庙管理处;国家连年拨款对普宁寺进行了全面整修。
1985年6月1日普宁寺交宗教部门领导,成立了普宁寺管理处,从内蒙迎请了三十名喇嘛,哈木尔出任普宁寺的住持,成立了喇嘛教务委员会,恢复喇嘛管庙,开展宗教活动,使这座塞外古刹经声继起,法螺重鸣。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