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一代传奇名将许世友将军的出生地,也是许世友将军谢世后的安息之地。许世友将军生前赫赫的战功,特殊的个性,“忠国孝母”的情怀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拜谒、观瞻,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已成为大别山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世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少年时放过牛,读过私塾,曾拜少林寺云游武僧为师,练就一身武艺。1926年,在武汉任国民革命军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开始了漫长地革命生涯。
许世友将军曾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副军长兼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胶东军区、华野九纵、山东军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军委常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八届中共委员,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多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边转移途中,于陕西漫川关被国民党军堵截,他指挥第34团勇猛拼杀,为全军打开通路。在反“六路围攻”中,指挥万源保卫战,坚守阵地3个月,打垮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1936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1938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曾参与指挥香城固伏击战。1940年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同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率部进行胶东保卫战和周张、潍县、兖州、济南等战役。1949年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54年回国后,历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4年在南京军区曾总结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卓越军事指挥员。1985年10月22日,因病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80岁。
许世友将军是我国倡导火化以来唯一一位被特许土葬的国家领导人。“生为国尽忠,死为母尽孝”,这是将军生前所恪守的人生信条。将军病逝后,中央批示:许世友将军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人物,特殊对待,准许他回老家土葬。1985年11月9日将军魂归故里,长眠在了田铺乡许家洼万紫山下的来龙岭上。
许世友将军故居坐落于万紫山下的来龙岭畔,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将军参加革命后,当地反动民团曾放火烧过两次,将军的母亲后来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土木结构房屋5间,每间面积约20平方米,土坯墙体,外裹青砖,房屋傍山而筑,屋顶齐平。地面呈梯次升高,门头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的“许世友将军故居”牌匾,于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大门进入第一间为堂屋,屋内摆放着织布机、纺车、草鞋母、风车等老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后面分别为将军生前住室、将军父母住室和厨房。厨房前墙有一洞口,那是战争年代,许世友回家探母时遭反动民团100多人围捕时打开的,他从洞口窜上房顶逃出险境,此洞口称为避匪洞。
将军故居西边是生平事迹展和将军生前珍藏的万枚毛主席像章展,两个展室都是在当地民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生平事迹展以图片、文字、史料、遗物着重体现了-将军忠党爱国,英勇无畏,侠肝义胆,孝母懿德的四大特性。许世友将军生前珍藏的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展示了将军生前收藏的10295枚毛主席像章,着重反映了将军与领袖不同寻常的关系,体现了将军的赤胆忠心,再现了那段历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许世友将军纪念广场位于许家洼南端,距将军墓约50米,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为阶梯平台式结构,上下部分是广场,中间部分是花卉,在广场中间部位塑立着许世友将军半身塑像,高2米,由浅灰色花岗岩石雕琢而成,将军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服,佩带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塑像喻意“大山里走出的将军又回归大山”,将军与大山融为一体。广场风格奇异,集人文和自然风貌为一体。
许世友将军墓地坐落在许家洼万紫山下的来龙岭,位于故居西北部,坐北朝南,背倚来龙岭,西视五虎山,墓地四周古木奇松,山花烂漫。墓地由南京军区修建,约90平方米,墓身地面部分呈圆穹形,高2米,直径4.2米,厚80公分,重约10吨。由91块扇形、1块圆形白色花岗岩砌成。
墓穴深6.4米,直径4.2米,内部构造为棺套棺、棺摞棺。最底层是钢筋泥凝土构造的水泥棺,高2.1米,里面放置将军的灵柩楠木棺,楠木棺做工精湛,整体没有一个钉子,都是凹槽对接。楠木棺与水泥棺之间的空隙填满干石灰和木炭,以此保持里面环境的干燥。上面一个同样大小的水泥棺摞在一起,即上面水泥棺的底部就是下面水泥棺的盖。灵柩内存放了茅台酒和手枪等物品。
墓前耸立一块高3.12米,宽0.8米,厚0.25米的灰色花岗岩石墓碑,墓碑由杨尚昆、徐向前等以个人名义所立。碑文由书画家范曾题写,正面是遒劲挺拔的七个行楷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背面是纵行书写的行楷小字,飘洒俊逸,铭刻着许世友将军的生平介绍。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悠悠伴孝魂”。将军生前战功和“忠国孝母”的情怀深受世人敬仰,前来拜谒的人络绎不绝。许世友将军墓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