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庙亦称孔庙、圣庙、先师庙,是祭祀和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
据《即墨县志》记载,即墨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341年),邑人吕瓒暨弟吕珪创建,至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历经23次修葺和扩建,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1929年毁于战火。即墨文庙复建始于2015年1月,竣工于2016年8月。
修复后的文庙,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延续即墨传统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
经棂星门,过泮桥,访名宦祠、乡贤祠,进大成门,参观东西庑、大成殿,最后参观崇圣祠,游客在即墨文庙,可以看到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在红墙黄瓦、重檐殿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访寻先贤事迹,感受历史的悠远厚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即墨文庙位于即墨古城东门里大街,总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8平方米,为三进院落,由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乡贤名宦祠等建筑组成,其中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
文庙的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为牌坊式门楼。据介绍,一般文庙均有棂星门。棂(líng)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曾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比喻尊孔如同尊天。
穿过棂星门,有一方半圆形水池,称为“泮(pàn)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泮池”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这种设计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泮池上有石桥,被称为“泮桥”,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的殷殷之情。科举考试时,庠生过桥去祭拜孔子,被称为“入泮”。
据考证,自金代开始至清朝,即墨共出过69位进士,其中黄嘉善、周如砥、蓝田、郭琇、李毓(yù)昌等人青史留名。
泮池两侧是名宦祠和乡贤祠,也是诸多文庙所共有的建筑。名宦祠主要祭祀在即墨任职而勤政爱民、卓有德业之官员,即墨三大夫、田单、童恢、汤明善等14位名宦入祀其内。乡贤祠,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田横、王吉、蓝章、蓝田、王邦直、黄嘉善、周如砥、黄宗昌、郭琇、李毓昌等40位乡贤入祀乡贤祠。
大成门(见主图)是祭祀孔子的正门,也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古时帝王尊崇孔子集贤圣先贤之大成,大成门由此得名。
穿过庄严的大成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宏伟、颇具明清风格的文庙主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大成殿内供奉孔子塑像,两侧从祀四配为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
主殿院内东、西两厢为东庑和西庑(庑:wǔ,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为绿色琉璃瓦屋顶,其内分别供奉着七十二圣哲群像。

文庙最后一进建筑为崇圣祠,主祭孔子父亲叔梁纥(hé)。崇圣祠内部展陈着由36块木雕组成的木质版《孔子圣迹图》,该作品再现孔子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雕刻完成。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