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前,如果你来过贵港(当时还是贵县),你会看到一幅幅靛蓝靛蓝的民族风情画,那是当地壮族女性典型装束点染出来的风景:人人头上一方蓝头巾,一身蓝衣衫,头巾下是一张张健康的笑脸,显得是那样的鲜亮明艳,又是那样的质朴自然。她们行走在街道旁、搬运在码头上、收割在稻田中、劳作在蔗海里、休憩在山坡上,成了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
三十年后,这种被人称之为蓝衣壮风情的图景,已随着时代大潮的冲洗而有所弱化,但如果你只要细心观察,根据那一方方不舍不弃的蓝头巾,你还是可以判断出她们就是当地的壮家人。
早在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设置桂林郡的第二年,秦王朝迁了中原汉族人五十万之众戍守岭南,与当地的百越人杂居,构成了岭南人的共同先祖。
如今,广袤的浔郁大地,生活着二十多个民族的480万人,汉族、壮族和瑶族占了大多数,其中壮族近60万人,瑶族近3万人。长期以来,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团结协作,创造了灿烂的浔郁历史和文化。
壮族主要聚居在港北区的西面、北面和港城等乡镇,他们说的壮话属红水河区的北壮方言。在原县级贵港市的范围里,讲壮话和讲白话(粤语)、客家话者各约占三分之一,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创造了许多人都会说壮话、白话和客家话的语言奇观,也创造了同一种事物在贵港会有多种说法的有趣现象。
例如普通话里的“哭”:壮话会说“底”,广州白话会说“喊”,客家话会说“叫嘴”,贵县土白话会说“赖哭”,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人同时和几个说不同方言的人对话,他时而说壮话,时而说客家话,时而说广州白话,时而又说贵港的土白话,你会在惊愕得满头雾水之中,不得不佩服贵港人如此神奇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各民族人民的长期聚居和相互融合,贵港当地壮汉民族的岁时节令等民风民俗,除了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外,大多已逐步趋于同化。每逢过节,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壮族还是汉族,他们都会杀鸡宰鸭、捞鱼买肉,然后全家集聚,敬祭祖先,再吃上一桌丰盛的饭菜。
而浔郁大地上的婚嫁礼俗,也基本遵循着那么几个传统的步骤:媒人介绍、双方相亲、登门睇屋、交换八字、登记领证、议定聘礼、购置物品、迎亲摆酒。这些习俗,尽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而不断弱化,但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人,真正到了结婚的时候,也会将这些程序重新走过一遍。
其实,每一种习俗的形成都自有其合理性,也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媒人介绍-——会让已到结婚年龄的年轻人更容易传达出想找对象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成功率,当然要比没头苍蝇似的自碰自撞的成功率高得多。
双方相亲——让大家在见面时获得直接的印象,高矮胖瘦,随人所好,如果没有好感,大可尽早拜拜,不必像自由恋爱那样耗费时间和钱财。
登门睇屋——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女方借此探清男方的经济实力,以保证嫁到男方后不至于受穷挨饿,这也是人之常情。
交换八字——让双方的命理得到传统文化的认可,杜绝任何相克相冲的不利因素产生的可能。
登记领证——这是法律上必定的程序,但现实中外人往往对是否举办婚宴比是对否领了结婚证更为看重。
议定聘礼——不妨理解为女方对男方是否尊重自己的一种考察,男方或富而吝啬、或穷而大方,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痕。
购置物品——则是为了确保婚礼的档次和婚后的生活质量,结婚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女人往往也只有这一天才能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当然希望体面而风光地嫁出门去。
迎亲摆酒——双方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关注下迈进婚礼殿堂,到这一步,一般也就是生米已成熟饭了。
凡此种种,好处自现。因而这样的婚姻礼俗得到了不仅是贵港、也是中国从南到北众多地方人们的认可,因而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延续下去。
婚后,孩子出生了,于是,满月的满月酒,百日的抓阄,男孩正月初十的挂灯,周岁的对岁酒,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在众人的关注下不断成长,直至成为家中的栋梁。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他还会到各种场合去祭祀。
尽管这种行动,在无神论者看来有迷信之嫌,但其实它们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看作人们对上苍的敬畏和感恩。是的,丰收了,人们会感激保证了风调雨顺的天神。孩子出生了,人们会感激专门送子的观音娘娘。祭河神龙王是为了祝愿船只行走江河的一帆风顺,祭社公土地是为了祈祷全家老少的出入平安……
神祗的背后,可能连结着一段远古的图腾,可能深埋着一片民族的潜意识。真正敬畏神明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虔诚的心,不轻易损人利已,不轻易贪赃枉法,不轻易落井下石,更不轻易杀人越货。而敢于挑战社会、破坏秩序的人,往往就是无敬畏之心和无感恩之念的极端自私自利者。
所以,当你在贵港大地上,在山林里、在村屯旁或江河边,看到那些简陋而拙朴的小庙宇,看到路边的“泰山石敢当”,看到高高耸立的多层宝塔,看到大榕树下一块大石头前人们供奉的香火,你大可不必惊讶。因为,这也是法律赋与人们的信仰自由,是善良的普通百姓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这种风俗,古老得就像我们的山林、我们的江河和我们充满生机的大地一样,还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