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古村落的规模之大、年代之早、布局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在漳州市当属罕见。
洪坑村的古村落面对鸿湖,占地面积约一百三十公顷。面湖的建筑一字排开,坐南朝北,层层跌落,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面湖敞开,蔚为壮观。
洪坑古厝依坡面水而建,错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暗红色的屋面斜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三合院的格局依然完整,从容地往水平方向铺展;屋脊线是舒缓的,檐角略略起翘,波浪一般涌起,为典型的飞檐翘脊的闽南古厝。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砌得比人还高,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顶铺红色板瓦,人称“青砖石壁脚”。
站在鸿湖对面的屋顶上北望,洪坑村非常美丽。鸿湖横过村前,湖面波平如镜,蕉园环绕着整个村子,翠绿阔大的香蕉叶临风摇曳。古村落俨然若城,伫立在坡地上,四周开阔平朗,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虽饱经战争动乱、人世沧桑,斑驳的石基、残败的砖垣,长苔的黛瓦,以及几座破旧的祖厝和宗祠,依然显示着当年这片远近闻名宅第的显赫风光和恢宏气势。当地传说“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足以佐证这所巨宅的骄人历史。
洪坑古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据《开漳戴氏源流》记载: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徙居墨溪村,繁衍裔脉。明朝初期二十六世戴从宣迁至洪坑(即鸿湖)开基立派。村中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年至1379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村中现存一座圆形城堡,楼门是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门楣上题着“鸿湖乐居”四字。此楼原为唐代屯兵戍楼,戴氏洪坑始祖戴从宣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改建为住宅,后人丁兴旺,清初曾重修。“鸿湖乐居”直径35米,53间房屋分三层环列,空出正南一个大门,中央空坪上一个八角形石井,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鸿湖乐居”与闽西南的土楼形制相仿,只是建筑材料为青石青砖,故不称土楼。因年久失修,现已遍体鳞伤。
戴氏建房始于三十六世戴富(伯嘉),他大约出生于1750年左右,正是清乾隆年间。依族谱所记,洪坑村古民居群至迟应建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距今至少也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据传戴富经商,积有巨资后,开始建房。他生有四子:长子戴燕山,次子戴侃,幼子戴少峰,四子戴算。四兄弟在清初商品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开设当铺,富甲一方。其中三房戴少峰长子戴辉用生有六子,他光大祖业,新建大厝。洪坑的古居,最重要的就是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六房头和当店巷等建筑。洪坑戴氏家族几个房派鼎盛时建造的大厝,格局和风格虽然都差不多,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独特,门户相连,宛如迷宫,颇具特色。
大房坐南朝北,二进,做工讲究。这幢房子由戴富始建,直到长孙才竣工,倾注了祖孙三代的心血。在建院墙壁脚时,孙子标新立异,故意将条石的糙面朝外,以示区别。二房也是二进一院落,美观大方。三房朝纵深方向发展,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四房存心要与三房攀比,特地起造了一幢更宏大的三进大厝,在主要厅堂的两侧又添加两间房,各自围成一个小院落,气势非凡。六房头建的房屋叫六房头厅大厝。七间楼是辉用亲手建,开当店,因此七间楼后留一条巷叫当店巷,路面铺了整齐的条石,这在当时乡村实属罕见。
兄弟们争奇斗巧,竞尚奢华,结果建造起一大片豪华宅院。据传,当年造厝的全盛时期,石料与砖瓦都是从泉州晋江通过水运迢迢而来,所有的建筑,一色的红瓦青砖石壁脚,错落有致,十分气派。
由于各房大屋,设计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有如迷宫一般,但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各户却出入方便,来去自如。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洪坑戴氏造厝时,请来各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包括山川环境、总体配置、局部安排、土木施工和装饰艺术等各个环节。特别是民居的雕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村落的石雕颇见功底,流畅的雕刻线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间尤以花草树木之雕见长,且主要是浮雕,这些花卉树木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客厅屏风、壁木橱窗、梁柱上的木雕,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门厅屏风上刻有蝙蝠、燕子、铜钱、花草组成的图案,篇幅布局巧妙。乍一看,似乎无甚区别,细一辨,在这些动植物雕刻中竟奇迹般显现出“纳福、迎祥”、“金玉、满堂”或“福、禄”、“孝、悌”等形态迥异的字,令人叹为观止。屏风的横木板上还有镶嵌的梅花雕、葫芦镂刻,整块屏风气韵浑然,古色古香。
据说原先这些雕刻的外围大都漆上金漆,可以历经多年而不变色,每逢庆典节日,只要用清水稍加洗刷,便可熠熠生辉。木雕中的窗格、雕栏、门额上的琴棋书画图案各异,惟妙惟肖,整体结构形成明朗而素雅、美观而大方的艺术风格。
洪坑古村落里面,有个城墙团团围起的寨子,楼门是由条石垒起的,十分坚固。门额上镌刻“墨溪古胜”四字,含洪坑戴氏发祖于墨溪之意。寨子里相当宽敞,有住房、水井、场院等生活设施,每逢多事之秋,族人集居其中,足以抵挡长年累月的围困,如今楼门虽然失去了用处,但堡内的住户继续繁衍。漳州地区的古堡古寨不少,这是因为明代以后,倭寇、海盗以及土匪的不断骚扰,加之家族与村落间的械斗恶习,导致防御性建筑的大量出现,遂为闽南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