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有道人在境内笔架山修行,并建宫宇祀仙。唐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和泉州港口经济的辐射,道教在泉港逐步兴盛。唐咸通年间(八六〇~八七四年),著名的道教学者罗隐流寓闽中,尝游泉港涂岭秀溪,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垂钓蛟龙》、《小溪不出大鱼》等故事广为流传。沙格灵慈宫和瑞云殿、涂岭乌石宫、诚峰东岳庙等境内较有名气的宫庙即是宋时始建。随着历代朝廷追封妈祖等地方道教神,泉港道教逐步走向世俗化,不断兴建了大批宫观庙宇和修真岩洞,多达数十座。道士多属正一派的火居道士,散处民间,影响较大。
明清以后世俗化进程加快,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祗纳入道教范围,其中包括一些历史人物和民间人士被民间尊奉为神的神祗。与道教渊源密切的民间信仰也颇兴盛,境内各种民间信仰的神庙达数百座。儒、道、释合一的特点在宋代已开始出现,经元、明、清三代,形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神团系统。在道教神团系统里,有孔夫子、关夫子、玄天上帝、如来佛祖、菩萨、十八罗汉、地府阎君、保生大帝、天妃和不知名的王爷、夫人妈,还有历史人物张巡、许远等等。可谓儒、道、释和杂神济济一堂。这种三教合一的庙宇十分普遍,因此,一些道教宫观逐渐被改造成以祀佛为主的寺宇,同样,也有一些佛教寺院被改造成为道教神仙为主的宫观。
泉港道教至现代已近衰微,文革期间又遭摧残,直至一九七九年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才复苏。二〇〇四年泉港区道教协会成立,现全区有道教场所四十二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境内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纷纷修葺翻建,恢复宗教活动。沙格灵慈宫和瑞云殿、涂岭乌石宫、诚峰东岳庙、梧坑石山宫、埭港龙见宫、涂坑白石宫、郭厝莲山宫、坝头龙凤宫、坑内青狮洞、邱厝青龙洞、峰尾义烈庙、燕山九真观等大批宫观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宫庙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其中灵慈宫中造型别致的清时石雕龙柱、木构藻井和剪碗雕塑,无不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这些宫观也是文人墨客雅集以及群众朝拜礼敬或游玩观赏的地方。
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在唐宋,尤其是明清以后,大量先民移居海外或往台湾开拓,他们的足迹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乃至欧、美洲等地,传统的道教信仰和习俗也移植到他乡异国。古代移民在漂洋过海谋生时,为祈求旅途平安,特地到各自崇信的庙宇祈祷、许愿,并取香火随身携带。他们为不忘故土和感念神恩,陆继建起各种庙宇供奉家乡带去的神祗。又往往把客居地所建的庙宇冠上故乡的地名或祖庙的名称。这种自发性的民间传播不但分布面广,且流传许多神异的传说。旅外同胞把家乡的神祗视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保护神,这种传统信仰深深扎根在各地华人社会中。这种“神缘”关系也是他们同故乡联系的重要纽带。
泉港地处沿海,与许多东南亚国家以及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因此与海外道教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现在每年都有分灵到港澳台及海外的宫观信众来泉港祖庭谒祖进香。如涂岭乌石宫是台湾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宫的祖殿,东南亚一带,特别是台湾地区多家宫庙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谒拜,每年达十多批次。沙格灵慈宫还保存着清乾隆御封妈祖“海天元后”金匾等文物,这些文物曾由省文化厅奉往台湾展出,成为弘扬妈祖文化,凝聚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同胞情感的纽带。
道教对泉港社会民俗各个方面产生过深刻广泛的影响,至今仍然留有痕迹。正月初九叫“天公生”,为天上玉皇大帝的生日,要举行各种活动“祈年拜天”。按旧俗,每年正月,不少村落举行游神活动,自白天至深夜,盛况空前。延续至今,便成了“出游”民俗活动。正月十五天官赐福,各家要祭祀祖先和吃元宵丸。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插松艾避邪,旧时以纸扎大舟和五方瘟神,然后焚之。七月初七,为七娘妈神诞,各家设神案敬七娘妈。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据传是日地官赦罪,各家做“普度”祭祀祖先和无主鬼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据传水官解厄,亦有沿溪河居民做“水普”。普度期间,有的村庄还会组织演“打城戏”,打城戏是道士或和尚演的超度亡灵的故事。最初是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之后根据社会的需求,情节逐渐扩大,形成戏剧。十二月廿三(或廿四)谓之“送神”日,据传是日众神上天,各家设酒菜佳肴送之,希望在天帝面前多讲好话。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各家隆重祭祀神和祖先,“烧过年金”,吃团圆饭。此外,每月初二、十六要祭土地公。还有许多铺、境、村的道教俗神的生日,也都演变成为一方民俗节日。
境内还有雕刻石狮镇风、镇邪的道教风俗。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故刻“石头风狮”以镇风。现在则发展为石狮镇邪,往往于大门口两旁各竖立一石狮,昂首雄踞,既是作为镇邪之用,亦可作为艺术品点缀。还有一种与道教有关的风俗,即私家住宅的墙面上刻上一个狮头,或安上一块刻有“石敢当”三字的石块镇邪。“石敢当”据传是古代大力神,专司抓鬼、镇邪。据《闽中金石志》载,宋庆历五年(一〇四五年),张纬知莆田,“再新县中堂,治地得石,铭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大历五年(七七〇年)四月十日也。”可见,“石敢当”还为儒家的教化服务。
庙会是道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体现,一般在宫庙神灵圣诞日、升天日或金身重光时,宫庙所在的村境便会举行盛大的祭拜典礼。供奉祭品的八仙桌常常分为几列,从宫宇之内排起,一直排到门外大埕,境内供品主要有粿糕、斋果、牲礼和天地灯等,参加典礼的信女清一色红衫红裤,有时为示隆重和虔诚,善男也礼帽轻裘前往许愿谢恩。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烧大香,拥神像,抬香鼓亭,打龙凤旗,并请来戏班演戏酬神。这时外来宗亲甚至侨亲都会前来祭拜,村境之内锣鼓喧天,人声沸腾。
此外,民间婚事要举行“拜天”、“谢地”庆典,要测算“生辰八字”;民间的求子和其它妇幼问题,即找七娘妈等祈祷;寿庆要拜天、谢天;丧事要做功德,超度亡魂;破土建屋要举行“上梁”、“谢土”等仪式;造船航海,从开斧动工到造龙骨、安桅、安龙目、钉头钧、下水,都要举行法事;有的人家还在屋梁上、门楣上、厅堂中、照墙上等,悬挂八卦图案;还有,古代丧葬,下葬处要埋下“买地券”,标明墓地四至,写上道教咒语,并于墓地树石碑,上刻“土地神”(即土地公)三个大字,此葬俗今已演变为树“后土”石碑。这些习俗,都与道教息息相关。
道教还丰富了境内的民间传说。著名的有道学者罗隐游历泉港的传奇故事;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修行笔架山的故事;还有“乌面妈祖”陈靖姑涂岭扶危救难,铁拐李与何仙青狮洞谈经,刘益娘布法助毛伯温等故事,为境内人民世代流传,津津乐道。
拉祜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有从妻居的习惯。婚恋方式因支系不同而有所不同。抢头巾是拉祜西(黄拉祜)男青年主动向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
韩城人对老年人的生日尤为重视,叫做“祝寿”,或称“过寿”、“贺寿”。一般人从60岁起过寿。每10年一大寿,其他年龄过寿规模较小。贺寿日,亲戚邻家前来祝贺,儿媳给老人送新鞋、新衣等,女儿送寿盘馍、寿糕馍...
解放初,舒城县城乡遍布木业、纸业、铁业、砖瓦、纺织、缝纫、豆业、面作、酱制、榨油、糕点、酿造等手工业店铺和作坊及制陶、制革、铸造、油漆、卷烟、编织等工场,还有众多的手工匠人活跃于广大民间,称为做“乡活...
锡伯族的居住是同营旗制度相联系的,一个旗(牛录)就是一个大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组织。因此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城堡围长3~7里不等,城堡里住着100~200户人家。街道井然,每户都围有矮墙,住...
长寿山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北10公里处的长城西北侧山麓。距秦皇岛市区18公里。是地质公园类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占地面积约13.34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游览用地3.45平方公里。最高峰鹦鹉峰海...
北方农村民谚——“冬定果,年定瓜,正月十五定棉花”。有几个字眼,需要搞明白。农谚中的“冬”是指冬至;“年”是指农历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是指元宵节这天。一、冬定果民间自古有“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的...
满族的婚俗比较有讲究。有三日婚之说。皆为媒约之说,通常是用三天来完成的,比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满族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
柬埔寨王国国庆日为11月9日,也是该国的独立日柬埔寨位于亚洲中南半岛南部。首都金边。面积18.1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20万。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建国。9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创造了举世闻名...
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过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技术灾难,有些会造成很大的技术和人员的损失和伤亡,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一起来看看吧!一、爱沙尼亚号海难在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中爱沙...
缘分是什么?有人问隐士。隐士答:缘是命。此人听的糊涂,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前生,就问佛。佛不语,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顿悟:缘不可求,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