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内涵丰厚,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活态历史文化遗产,原始、草根、不无迷信成分,但是它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却实在是我们要着力加以关注的。
中华古文化的见证
在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演绎过程中,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君的家国观,维护国家统一、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人们延续的是“抬汪公”“汪王祭”的形式,承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这些特色民俗,是中华古文化的难得化石和生动见证。
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为了向世人精彩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国家设立包括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内的十个国家级地域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文化生态保护提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任务是着力保护徽州文化的各类特色非物质遗产项目。如前所述,“抬汪公”“汪王祭”民俗绝不是有人疑虑的“封建糟粕”,而是徽州文化生态需要保护的奇珍。
徽州学的新视域
汪华在隋唐促成徽州由中原入徙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对新型徽州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没有汪华奠定的徽州社会的基础,就没有徽州文化在宋代以后的历史崛起和明清时期的大繁荣。通过对“抬汪公”“汪王祭”这些至今尚活在徽州民间的特色民俗的研究,开展对汪华文化的学术探研,是徽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徽州学蔚成大国,渐成显学,而对汪华文化的开掘,当属顾及不多的一个新视域,无论是从徽州学纵深拓展的角度,还是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需要角度,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项目的探析研究都已十分紧迫和重要。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代启迪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表达了民间百姓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是一种群众性自发的社会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当时是乡村社会秩序管理的一个有力补充。其思想潜移默化作用和社会有效掌控,对当今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启迪意义。村民们仰慕能保境安民、一意“靖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汪公大帝”,钦仰越国公“识机慕化”维护江山统一的英雄行为,敬畏历史,诚服于惩恶扬善,总比一天到晚迷恋麻将桌,迷信“有钱、发财就是生活的一切”要好得多。现在的乡村文艺体育活动还是不大丰富,思想教化方式也较为单一,社会治安制衡手段也有不少欠缺,如果善于利用和复活徽州“抬汪公”一类传统民俗,积极引导,寓教于乐,不仅可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而且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种创新。徽州汪氏从来是名宗大族,汪公族裔现在遍布海内外,不下五、六千万,许多汪氏名人、成功人士寻根认祖、故土情深,“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团聚内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汪华文化激发汪氏族裔和所有徽州人的历史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精神动力。
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贝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前后,都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已经把旅游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社会对绿色GDp的呼声更高。我市以现代国际旅游城建设为目标,因此,坚决转变单一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坚决转变高污染、高能耗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坚决转变光靠卖地建房卖房发财的发展方式,尤其已经“刻不容缓”。徽州山清水秀,山、水、空气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光盯着遍建工业园区,虽得近利,必有远忧;徽州从来“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寸土寸金,卖地、圈地、圈钱的房地产业模式,终非我市发展的可持续大计。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利用好老天和老祖宗厚赐我们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切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大做活我们的旅游产业,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一个蕴聚着许多徽州文化特色“非遗”项目的聚宝盒。我认为,如果它能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发掘整理得好,保护利用得好,很有可能这是一个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徽州文化乡村旅游新突破的重要支点。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间百姓早已将其从单纯的宗族传统祭祀活动,衍化成了“嬉菩萨”的各种民间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体育表演竞技娱乐活动,虽然旨在“娱神”,其实意在“娱”人。这一个“嬉”字,在徽州既十分古老,又十分通俗和现代,“嬉”者,“玩”也,现在的时髦叫“休闲”、“旅游”。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整个市内,城乡四季都游人如潮,所有来徽州游“嬉”的海内外宾朋都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应该把徽州的“汪公菩萨”,象这些年贵州屯堡那样,热热闹闹、声势浩大、精美丰富地“抬”起来、“嬉”起来,把“跑马磨豆腐”在黎阳街、屯溪老街“跑”起来,把“赛琼碗”,‘赛龙船“、”赛花灯’在新安江岸上、水上摆开来,把“游太阳”、“破寒山”演起来,把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做成有大影响的特色旅游品牌。人家云南一个三月三,光“泼水”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我们的汪华文化,有“十八朝”、“六月六”、“八月十三”,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中这么多珍贵“非遗”项目的有序和精采复活,不仅是我市文化旅游要唱的一台大戏,也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对待徽州“抬汪公”、“汪王祭”这类民俗活动,放任自流不如积极引导,不必顾忌重重,畏首畏尾。把这些徽州文化的宝贝“嬉”好,“嬉”出名堂,“嬉”出文化,“嬉”出效益,为老百姓“嬉”出实惠,是我们各个方面都需要下力气做的大文章。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