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塔,名曰泗洲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唐河县城内,位于菩提寺(现为宝塔宾馆)大殿后。菩提寺建于宋绍圣二年(公元一0九五年)。明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重修。解放后还存大殿一座,一九五四年进行过一次大修补。一九六六年,第二招待所因扩建而拆毁。
泗洲塔又称泗水塔,宋绍圣二年(1095年)建,平面呈八角形,为11级楼阁式砖塔,高51米,塔基边长7.6米。底层坐落在台基上,南面辟一拱形门,第二至十层每层各辟1门。下均置砖雕斗拱,转角处有风铎,檐下为平座,塔内有塔心柱,柱之周围筑盘88旋石阶踏道,第一层人门沿踏首可登临塔顶。每层内外壁都有一、二处碑刻或壁龛,龛内雕刻佛像。塔顶为八角攒尖式。
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因雷电毁坏塔顶而重修一次;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年),又因雷电毁坏顶部两层而重修一次;97年冬上级拔款对塔顶和塔体进行了整体修缮,塔顶安装了避雷设备,棱锥系上了风铃和彩灯。此塔系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和安全起见,于一九五三年将塔门封闭。该塔顶端有时会冒烟。据曾登塔顶观过烟的老人介绍,烟系集聚的蠓虫群。近年来的两次冒烟(一九五三、一九七五年)均在午后五六点钟左右。科学根据,尚待考究。
古塔凌云,阅尽人间沧桑;大塔凌烟,招引八方来客。在突兀神秘的景观面前,我们除了折服,更应去悉心探索。
古塔凌烟为何能吸引如此之多的人们来观看呢?大概是因为它的神秘和难得吧!凌烟大约每二十年才发生一次,而且往往在将有自然灾害的时候,每次都在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开始,这一切给“古塔凌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比如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七五年冒烟都是在大小灾之前。
全国象唐河古塔这样的塔甚多,可是有古塔凌烟者几乎没有,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自然现象。为什么大约每二十年才发生一次?到底冒的是什么烟?这一切都是很难说清的。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去探究。据有关资料记载,“据登塔观烟者说,烟系蠓虫群;实际情况,有待科学考证。
紫玉山,位于湖阳镇东南十里,距县城任八十七里;因山中曾出过一块紫玉而得名。山高三百三十八米,峰顶南北各有一泉。北泉状如井口,水色如墨,姑黑龙潭;南泉状如虎口,潭水呈黄色,古时有寺院三座:山顶有凤顶寺,山腰有殷若禅寺,山脚有背阴寺。另外,山南坡还有一座喇嘛庵,大小不一,有的系石塔,大小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石塔上刻有花纹、佛像等,皆为和尚坟墓。一庵二柏三寺和九冢十八塔,现皆不存。
在湖阳新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一山担三寺,二柏龙须花,新店千眼井,九冢十八塔。
这是古时紫玉山的写照。由此可见,昔日的紫玉山,风景秀丽、热闹非凡。可为啥现在山上一座寺院也不见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悲愤的传说哩!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紫玉山叫双泉山。这双泉山很怪,山腰以下松柏苍翠;山腰以上寸草不生,因此,人们又叫它和尚山。那时,山上还没有寺院。到了盛唐时期,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住在长安大雁塔下,全国各地许多寺院派和尚前往学经。一天,湖阳县城里来了三个和尚,大师史法名叫智海,二师史法名叫智空,三师史法名叫智能。这三个和尚从长安学经回来,路经湖阳城,正赶上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暴发,蓼阳河水猛涨,切断了去路。他们只得在东大寺住下来。
这天,云开雾散了,但河水还未退下去。三个和尚在寺中闲闷无聊,一起出外游山逛景。当他们来到双泉山时,在山顶发现了一块被暴雨冲刷得晶莹透亮的紫玉;方方正正,有一张八仙桌那么大,紧接着又发现了黑黄二泉。三个和尚喜得合不拢嘴,以为找到了龙渊宝地,当即商量,不再回南方,要在这山上建造寺院,供起香火,保估佑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经护宝,普渡众生。随后,他们掩埋起紫玉,下山直奔湖阳县衙,面见县官,请求帮助建造寺院。
当时的湖阳县令是个清官,正发愁年年的水涝旱灾,搅得民不聊生。听了三个和尚的话,十分欢喜,立即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不到一年时间,双泉山便立起了一座硫璃砖瓦的寺院。三个和尚给寺院起了个名,叫凤顶寺;又将又泉山改名为紫玉山。后来,他们起出了那块紫玉石,请来高明的玉石匠,将紫玉雕凿成一张供桌,放在大殿里佛像前,作为镇山之宝。
自从紫玉山上立起了凤顶寺,湖阳县境内,一连三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外州县的一些穷百姓,纷纷搬到这里来居住;湖阳城和新店村人口猛增,变得热闹起来。凤顶寺的和尚也增加了一百多,香火一天比一天兴盛。后来,在湖阳县令的主持下,又在山腰建了一座殷若禅寺,在北山脚下建立了一座背阴寺。智海、智空、智能,分别当了三寺的长老。
从此,紫玉山上这三个寺院一直香火不断;前来烧香拜佛、放愿消灾的香客成千上万。紫玉山一山担三寺,在方圆几百里内声名大震。
一天,武当山的祖师爷游山逛景,来到了紫玉山。智海、智空、智能三长老领着三寺众僧,把武当山的祖师爷,迎进凤顶寺,敬若师父,待若贵宾。谁知这武当山祖师父是个高傲蛮横且又唯利是图的家伙。他一见佛殿里那张紫玉供桌,便红了眼,对三寺长老说:"这张紫玉供桌,跟我那儿的古铜供桌正好是一对。”言外之意,是想要这张紫玉供桌。三寺长老心中明白,不愿意,又不敢得罪,只好佯装不知。
武当山的祖师爷,依仗自己山大寺大神通大,竟开口强要起来。智海长老忍气吞声地说:“这紫玉供桌,是小山镇山这宝,实不敢奉送。”武当山的祖师爷,冷冷一笑,问智空、智能二长老:“你二位也舍不得这张小小的石头桌子吗?”智空、智能惧怕武当山祖师爷的权势和法力,只好对智海长老说:“师兄,既然师爷喜欢这张紫玉上果,咱就送给他老人家吧。”因为紫玉供桌属三寺共有,智海长老见两位师弟已答应,不好再说啥;长叹一口气,拂袖而去。
当天晚上,智海长老守着紫玉供桌,坐了大半夜。他恨武当山祖师爷太霸道,气两位师弟懦弱无能,一怒之下,将自己反锁在大殿里,烧起一把火来,要同紫玉桌同归于尽。那天晚上,风很大,待众僧发现佛殿着火时,己抢救不及。小和尚们得知智海长老在里边,一个个跪在佛殿前,哭得惊天动地。等智空、智能二长老赶到时,佛殿已是一片瓦砾,只有那张紫玉供桌仍然完整无损。武当山祖师爷当时使起法来,带上紫玉供桌,回武当山去了。三寺众僧,见失去了镇山之宝,一个个含恨离寺,投奔别的寺院去了。
智空、智能二长老悔恨不及,也学着师兄的样子,坐在佛殿里,火化圆寂了。
从此以后,紫玉山断了香火,寺毁庙塌,冷清起来。
再说武当山上的祖师爷,把紫玉供桌运回武当山后,放在自己的床头上,又将原来的铜供桌放在床尾,想以此来驱邪镇妖,长生不老。谁知,那天晚上,他刚睡下,两张供桌突然合在一起,把他挤成了肉饼。从此,古铜供桌和紫玉供桌连在一块,再也分不开。直到现在,那两张供桌还在武当山上放着哩。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