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明一代(1368-1644),大兴封藩之制,先后在全国封亲王有83人(亲王可世袭罔替。其中册封亲王289人,死后追封亲王11人,加上追封明太祖朱元璋兄朱兴隆之孙朱守谦建立靖江王11人共有311人),建有50座亲王府。其中湖北册封的藩王有12支44人,分楚、湘、辽、郢、襄、荆、梁、兴、景、惠等,由5个皇帝(明太祖、明仁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神宗)分封,封地在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荆州、钟祥、襄阳、蕲州(今蕲春)、安陆六地,是明代封藩王最多的地区之一。
襄阳藩王始于襄宪王朱瞻墡,朱瞻墡系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生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授封襄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府(今属湖南)。正统元年(1436年)徙襄阳府(今属湖北)。自此,襄王一支在襄阳繁衍,历七代8位襄王。分别为宪、定、简、怀、康、庄、靖、忠等亲王,其中怀王与康王为同代兄弟,庄王袭封襄王后追封其祖父为恭王、父亲为惠王。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襄阳城为张献忠攻破,末代王朱翊铭及其嫡长子均被杀。而嫡二子朱常澄逃亡九江(今属江西),虽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说弘光元年即1645年)进封襄王,但后却不知所终。除亲王外,襄王中还有宁乡、阳山、镇宁、光化、安福、郧城(隆庆)、永城、兰阳、福清、贵阳、进贤等6个支系郡王22位(含追封的恭王、惠王及明亡后在九江府袭封的襄王)。
从襄宪王朱瞻墡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入襄阳,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部焚毁襄王府,在襄阳一共历经205年。
据《明史》、《明一统志》、《湖广通志》及明清《襄阳府志》、《襄阳县志》等文献对襄王的就藩、袭封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表明王室墓葬的地点均选择在今襄阳城西距城15-40千米远的山区,即今襄阳、南漳、谷城交界处的七里山支脉,整体呈西北至东南向分布。总计襄王墓7座,郡王墓17座。其中襄简王墓在襄阳;襄宪王墓及被追封的襄惠王墓在谷城;襄定王、襄怀王、襄康王、襄庄王、襄靖王墓均在南漳。另南漳还发现了阳山恭和王(朱见淓)与正妃周氏合葬墓。
位于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五朵山中。襄宪王朱瞻墡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世孙,仁宗第五子,病故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为感其迎助复位的功绩而追封为襄宪王,并派工部主事为其营造陵墓。陵墓地处风景秀丽的五朵山怀抱之中,陵前有约1千米的砖铺陵道,入陵区道口两侧竖高大的龟驮碑两通,碑上篆书“御制”大字和小楷祭文。墓冢前的千峰庵系一组为守陵而设的四合院建筑(现为民居)。墓冢劈山而建,外以石条、青砖围砌。由千峰庵至墓冢须蹬三层月台。月台为砖石砌筑,高大雄伟。月台上封土直径约50米,高约15米。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附:千峰庵
位于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五朵山中。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宪王朱瞻墡死后,葬谷城县承恩寺西南的五朵山中,皇帝亲自下圣旨令工部营造陵墓。他的后宫嫔妃均削发为尼住此护墓守灵。明英宗皇帝见此而感动,亲赐千峰庵之名。千峰庵由三间正殿,三间左右侧偏厢和三开间的过厅所围合的院落组成。殿宇以短檐硬山墙、两坡滴水的砖木结构的殿宇组成。侧厢为三开间、两层楼房组成。基本上保持明代殿宇风格。大殿东正面墙体嵌有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重修千峰庵的碑记。为明襄阳王墓最后的地面建筑。
今南漳县九集镇古林坪村朱砂坪。墓依山而建,前有多层拜台,至最后有直径百米高五十米残存宝顶。封土直径约100米,高约30米。墓前去二里之地,路边分别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石碑各一座。今存享殿遗址柱础石、砖瓦残片,以及外围残长60米,高3-7米的石墙。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景区。现存两座封土遗址,一底径30米,高8米,为简王墓,另一底径20米,高5米,为简王妃墓。为1998年发掘,知简王墓为单砖室墓,平面凸字形,长6.2米,宽2.4米,墓室早年被盗,已坍塌严重。又说简王墓位置为诸葛草庐原址,当年简王将草庐西迁。所以到了清朝,又在此立碑刻“草庐遗址”四字,以示后人。
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青山村“王坟冲”。有神道、平台、墓冢封土三部分,神道长500米,两侧嵌条石,中部平铺卵石,大部被毁。平台上有享殿基址,尚可见大量残瓦。最后为宝顶,底径约30米、高约5米余。其为“凸”形单室石墓,由甬道、墓室组成,长约8米、最宽约5米,高约3米余,下部条石叠砌,券顶,甬道、墓室间设有石门。该墓20世纪70年代被从顶部炸开,墓室条石及石碑均被拉走修水库灌渠。后宝顶封土坍塌。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