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域内人将断气,子女齐集床前,使垂危者头西脚东,将寿衣搭其身上。气绝时将铜钱一枚放其口中,谓“不走空”。然后打破窗纸,床边焚烧纸钱,谓“倒头纸”。随后一人持死者鞋一只于房顶烟囱处拍三下,喊三声“X X X (死者姓名)穿鞋来”,同时燃放二响炮竹,晓喻乡邻。尔后,孝子为死者擦洗。用棉球蘸清水擦眼称“开光明”。同时,亲属协助为死者换寿衣。装裹停当后,孝子一人由族人带领,大声嚎哭,到本姓家族或本村亲朋各家跪拜报丧,称“磕头”。族人及乡邻闻讯后,即去相帮。于堂屋放灵床,按头里脚外俗,移尸其上。将死者枕头撕开一口,放灵床下,铺草荐,孝眷分男左女右守灵。于堂屋门外侧设供桌,摆供品,点长明灯,竖铭旌。院门外按死者男左女右挑“坐忏”。然后,遣人通知亲友,俗称“道孝”。出嫁女父母亡故须回婆家磕头(不得戴孝),一路嚎哭,跪见公婆,告以凶信。否则婆家不备礼,不吊孝。
丧主破孝,远近有别。死者之子女、儿媳孝最重。子头顶白布一方,白带束住,前额缀3朵棉花,腰系麻缕,白布幔全鞋,鞋须趿拉。儿媳、女从头到脚,遍身衣白。义子女与亲生子女同。侄孙辈 只限于头孝脚孝, 白布幔半鞋。破孝一般延及两三代。 解放前,富户多破大孝,亲朋遍身衣白,执事人等各孝带一条。解放后,国家工作人员办丧,有臂裹黑纱者。今多丧间戴孝,丧事后臂戴黑纱月余。
昔,人死当晚,孝子孝妇赴五道庙,孝子用白纸一张在庙内墙壁贴放,认为附着不下处即为灵魂所在处,烧纸上供毕,大哭而返。庙虽无存,但伍仁村一带仍有在五道庙旧址处照庙者。
20世纪50年代以前,富户遇丧多大办,停灵三七(21天)、五七(35天)或七七(49天)。日日小吊,遇七大吊。一般人家多停灵三 、五天,停灵即开吊。男吊客至门,点纸后于灵前行四叩首礼,孝子匍匐回礼。女吊客至门,须哭吊数声,由孝妇叩首回礼。解放前,亲朋致吊多带冥宴,或半桌或整桌,整桌称全饭全席,于灵前排开,吊仪同上。女婿致吊须大哭三声。亲朋故旧多送挽幛,俗称“提旌”,近年有送花圈、花篮者。停灵凭吊期间,摆帐桌,乡邻凑“说书份”“炮杖份”,多寡不等。亦有亲朋送戏、电影、鼓吹者。亲戚上“干礼”一般数十元上百元不等,今多100元、200元,亦有500元、1000元者。
入殓在当日或隔日,棺底铺草木灰、棉和纸,撒入五色粮、五色线、石子、酵母等。孝子孝妇向棺内撒硬币,谓“垫背钱”。入棺后,将打狗棒(用面糊涂在高粱穗上烧成的棒状物)、面饼塞入死者手中。如死者高寿,乡邻在死者身下抢硬币(给孩子带在身上,乞长寿)。一切就绪,执事人拉开孝眷,盖棺封钉,孝眷喊“躲钉”。
又称送“陶灰马”。人死第三天(张家营、西伯章、西佛落等村于殡埋前一天)午夜后,孝子孝妇将纸扎车马放置灵旁,唤死者上车,然后抬至街心(亦有至村西大道俗),放入草料、岁数饼(大小如钮扣,数目与死者岁数同)焚烧。有焚烧车马后抢岁数饼之俗,意小孩吃了胆子大。
历代沿袭土葬,殡埋日破土筑坟。早饭后族中长者领死者长子去祖茔行破土仪式,鼓乐相随。划定坟穴位置,孝子亲手在墓穴三角各掘一锹土。筑墓般为砖椁,墓穴方向多西北东南或东北西南。20世纪60年代后渐不筑砖椁,直接下棺土丧。70年代后推行火葬,今公职人员多火葬,也有村民火葬者。出殡多在午后,解放前孝子拉灵车(有些村仍沿此俗),后改用牲畜车,今多用拖拉机或汽车。棺罩有纸扎、布扎(俗称布车)之分,布车为孝女出资。70年代前多用纸扎棺罩,近年搭布车之风又渐兴起。张家营一带无扎棺罩、搭布车之俗。解放前该地多用32人抬龙头凤尾大轿,解放后改公用灵车至今。出殡时,长子扛“引魂幡”,其他孝男执哭丧棒,跪迎灵柩上车,亲朋依次路祭,孝子“摔献”(摔瓦一片)起柩。炮手、吹鼓手于前开路,孝男后为灵车,孝女、儿媳扶棺哭行。灵车上一人撒买路钱。亲友送丧女眷于灵车后坐车相随,一路嚎哭, 缓缓而行。入坟前将布车或棺罩焚于路旁。
解放前,富豪之家多于下葬前由有名望人主持“点主”仪式,解放后革除。至墓,抬棺下葬,将堂旌盖于棺上,上放盛有果饼的小瓷罐(俗称“咸食罐”),然后封闭砖椁。孝子及送葬人将哭葬棒丢进墓坑,亲朋依次排班行礼(俗称“拜圹”)。孝眷绕墓坑3周,随走随向墓扔土,并以孝服兜士径直回家,不许回头,将士置于自家粮缸下边。送葬人离后帮办人填土成丘,将引魂幡插于坟顶。
殡后三日,孝子凌晨上坟拔幡,扔于百步之外。县南部有用锨打倒幡即回之俗。早饭后,孝眷亲朋备供品上坟祭奠,为墓上土,俗称“圆坟”,亦称“填坟”。是日或“一七”多送阴阳宅等纸扎。解放后送阴阳宅俗渐废,今又复旧。
解放前孝子守孝,三年不饮酒,不食荤,不剃头,三年后方脱去孝衣称“除服”。解放后守孝之俗简,唯孝子、女穿白鞋一年,今此俗已废。
解放前,妇女产后亡故,将灵柩封存路边,百日后方可入祖坟。未婚男女亡故,不得入祖坟,多草草葬于路侧地头。未及满月幼婴夭折,用芦席裹尸弃之荒野或浅埋地头。
1974年,县建殡葬管理所,始推行火化。是年,在子娄村西南建火化场,占地20亩,设有殡仪室、尸体存放室、骨灰堂等,有接尸车1辆,工作人员14人,固定资产31万元。建成后,各级政府广泛宣传,大力推行火葬,当年火化尸体688具,翌年火化尸体2020具,火化率84%。1979—1983年,土葬又复,1983年仅火化13具。翌年,县政府制定《关于继续推行火化,搞好殡葬改革的意见》,把推行火化作为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全年火化尸体1300具。1986年,火化率达100%,被省民政厅命名为“丧葬改革先进县”。1988 年后,多复土葬,虽有火化者,亦多为棺材装骨灰盒土葬。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