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西双版纳一样,德宏的傣族等民族地区亦为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流传地,所不同的是,这里有南传佛教教派润派、摆奘、朵列和左底,种类比较齐全,所以当地佛教寺塔建筑风格各异。
潞西菩提寺是滇西南上座部佛教摆奘派的著名佛寺,坐落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芒市镇,当地傣语称“奘相”,意为宝石寺。菩提寺之名,系1940年中国佛教会等慈大师到寺讲经时所取汉名,据称源自于寺门前的一棵大菩提树。该寺是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雍正年间皇帝曾特赐“佛光普照”匾额,1816年又行扩建,以后几度毁损均得以修复,至今成为德宏州历史上保留较为完整的佛教古寺名刹。

进菩提寺山门,即见干栏宫殿混合式建筑的佛寺大殿。大殿整体以36根木柱支撑拔地而起,楼台距地面有近2米高的空间;楼台上的殿堂高约20米,中堂为佛堂,其两侧各连接偏厦,左为鼓房、右为观音堂;屋顶为二重檐歇山式结构,斗拱飞檐、翘角鸱吻,整个大殿外观揉汉、傣佛寺建筑风格特点为一体,别具一格。大殿前的庭院里,设有戒堂、方塔形香火亭、高挑的幡竿,泼水节行佛像沐浴礼的浴佛亭,以及放有巨大牛皮木鼓的鼓楼亭等设施。
从庭院有石阶经过厅入佛堂,石阶两旁各设一只怪兽造像,其龙身、象头、鹿角、马腿、鸟翅,传说怪兽原为释迦的武官混尚,因对佛祖成道不服而相约比武,输了的混尚只得变成一头怪兽为佛祖守门。佛堂内殿面宽敞,可同时容纳500人拜佛听经;正中供奉两米多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式塑像;其两旁各立一尊神像,左边为名叫“威士众”的主司善恶的男神,头戴金盔,右手执笔左手执簿,右边是名叫“朗洼宋特立”的土地女神,赤脚边放着水罐,手理长发作滴水状;顶部挂满各种汇集傣族剪纸、装裱艺术的佛伞、灯笼及彩幡等富丽堂皇,四壁的绘画、雕刻等精美考究。

菩提寺自建成以来收藏了许多傣民族文化艺术珍品,还又集傣族历史、文学和佛教教义于一体的万卷经书,又有悠久的历史,使之成为当地各民族信徒心目中的朝圣地。1956年曾举办盛大的“佛牙摆”,供奉从北京专程迎来的释迦牟尼佛牙,一月内朝佛的中外信徒达24万之众,从此更加蜚声海外,特别在东南亚各国享有较高声誉。1965年即被列为德宏州重点保护寺院之一,经过1982年的再次修缮彩画,古老的佛寺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芒市等地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菩提寺现有比丘、沙弥数人,住持长老伍翰地亚,兼任德宏州佛教协会会长。
该寺坐落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芒市镇,与菩提寺毗邻。因寺前有5棵常年栖息白鹭群的大青树,远看如云,故得汉名五云寺,当地傣语称为“奘罕”,有“金寺”之意。

五云寺是德宏上座部佛教润派(也称耿润)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佛寺。初建于清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由泰国清迈来的左密灭长老设计建造并任住持,原址在法帕乡新寨,后几经迁址重建,1802年迁至现址。抗日战争时期,佛寺被侵华日军焚毁,1946年重建,1984年再度修葺,基本保持原貌。
全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四周围墙,东面正中开院门,大殿坐西向东,修复时由干栏宫殿式改为落地宫殿结构。大殿为抬梁式木结构,三层重檐歇山顶,覆板瓦,屋脊设禽兽形鸱吻,脊角反翘。殿前有木栏杆、方格棂的横排走廊,中央开太阳门,佛堂供3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王子坐式塑像,佛像的头、手、足等部位为汉白玉雕成,经各种宗教用品和傣族民间艺术品装饰的殿堂尽显华美。殿内还供奉着被视为佛寺瑰宝的“帕拉过勐”——一尊高盈一尺的铜佛像,其为芒市境内第一尊佛像,据说是建寺之初由长老左密灭从泰国清迈带来的,也有的说是当时主持建寺的土司放廷定从缅甸迎请来的。

寺院内有一组金塔,由8座小塔环绕主塔,各座小塔基座下都设有佛龛,内置一尊小佛像,塔顶都饰有黄铜镂刻的缨络,闪耀着金光。该寺是芒市境内现存的建寺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现有住持比丘及沙弥数人。
喊撒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姐东乡、距县城约4公里的喊撒寨。当地群众称佛寺为“奘”,故喊撒寺又称喊撒奘或喊撒奘房,为上座部佛教朵列派佛寺。
据傣文史籍载,喊撒所在地曾一度为勐卯古国的都城,又有传说喊撒最早是鸳鸯栖息之地,但远近闻名的喊撒寺,其始建年代却暂无从考证,有记载的是公元1912的扩修、1954年的大修缮,以及1983年的重建。
喊撒寺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展现出傣家竹楼的构筑精华。大殿、僧舍以桩柱支撑,楼面、墙壁为木板铺设,房顶二重檐覆盖镀锌铁皮瓦,正脊饰一塔形宝顶。大殿旁建有泼水亭、金鸭亭,有一骑鸳鸯的仙女造像。从庭院有台阶直通正殿,中堂佛坛供巨大的释迦牟尼佛莲台坐姿塑像,四周围坐5尊小罗汉像,顶部和四壁绘有白象、麒麟、孔雀、鸳鸯及宝塔等彩色壁画,梁上悬挂五彩佛幡,佛坛前设一精致台座,是住持长老讲经布教在之处。
喊撒寺是德宏州朵列派最有影响的佛寺,据史籍记载,朵列派开始从缅甸传入德宏时,传教者之一就是喊撒寨的召弄长老。该寺历史上曾有过5代高僧,现有长老一位,比丘、沙弥及学僧十几名。长老伍并亚· 温撒 傣族,瑞丽县人,于1949年担任喊撒寺第五代长老,1958~1982年在缅甸习经传法,1983年回国继续任喊撒寺住持,在他的倡导下,喊撒寺率先改革南传佛教僧侣不操俗务的教条,农禅并重,努力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在僧界引起较大反响,赢得较好声誉,每逢节日,前来的拜佛信众和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