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涉县娲皇宫,位于涉县城西北10多公里,群山叠翠风景秀丽的中皇山上,为中国传说中的华夏始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是中国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地之一。始建于北齐时期,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经历代修葺、续建楼宇、房屋135间,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群。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依山傍水凌空建造又称“吊庙”,是道观、佛教圣地。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景区。景区开放后,享誉海内外,四方游人,络绎不绝。
女娲补天和女娲抟土造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都是源于上古时期的口头传说。自从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天上有了太阳、星星和月亮,地上有了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惟独缺少动物。女娲是炎帝的小女儿,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人日),女娲用黄泥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累,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使得世间更加生气蓬勃,繁花似锦。创世女神女娲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女娲氏抟土造人、开世造物,因而被尊称为大地之母。
女娲时刻心系自己的子民,正在为天下太平而高兴时,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大败,转而怒撞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原本一片祥和的人间,瞬间发生了变化,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焦急万分,挺身而出拯救人类。怎样才能修补残破的苍天呢?于是她来到涉县中皇山一带,这里石料好、水充足,采石修炼,以补苍天。架起火将五彩石融化成浆,经七七四十九天的熬煎,炼成了五色石熔料。在众神的帮助下,天上的窟窿终于被她补住了。
女娲怕天再会崩塌下来,于是她断蟞足以立四极,以中皇山为中心在天边的四角竖立起巨大的擎天支柱,牢牢地把天空支撑了起来。《淮南子·子冥训》:“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天地又恢复祥和,天下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人们感恩不尽,为了永记女娲的大恩大德,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女娲诞辰、女娲祭典日期。全国各地信男善女、公职人员及海外华人华侨前来顶礼膜拜华夏族人文始祖---女娲氏。
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北齐,原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城为都(邺,今邯郸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在开凿宽广的平台上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逐步形成了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后又经历代修葺、续建楼宇、房屋135间,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群。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登顶到达最高处的娲皇阁。
娲皇阁是娲皇宫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共分四层。第一层是拜殿,上边三层依次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通高23米多,由九根铁索将楼体维系在崖壁上的八个栓马鼻上。它依着山崖峭壁修建,根基落在半山腰上,若楼上站满人后,会向前倾斜,给人以漂悠的感觉,因而被誉为活楼。总之,娲皇宫“倚岩凿险,结构凌虚,地势独特,巧夺天工,妙不可言”。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教授评价:“把娲皇宫与长城,赵州桥,料敌塔(定州开元寺内)等建筑称为中国古建筑之精华,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志。娲皇宫作为道教宫观,又与民俗佛教等其它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在古建筑的楼阁中完全是一个杰作”。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