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金瓦排金字,难为姐妹守更时。二更金瓦排金链,难为姐妹守更前。三更渺渺云遮月,又无月光照路行。四更发只天罗梦,梦女一条贱命实难生。五更我学仙人唔食桃桠水,着身白衫白裤廖罗浮。我系罗浮罗仙女,去转罗浮食转斋。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转:回。
桃桠:桃树枝,桠读如“卡”。
去转:重回。
:第一祠堂辞祖公,祖公抱揽女娇容。祖公抱揽女娇容,我食儿茶离祖公。第二祠堂辞祖婆,祖婆抱揽女娇娥。祖婆抱揽女娇娥,我食儿茶离祖婆。第三祠堂辞我爷,我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死女,我无功劳来谢爷。第四祠堂辞我娘,我娘驮我辛苦长。十月怀胎九只月,与姐早晚共头眠。第五祠堂辞屋场,屋场风水我难留。屋场风水无留我,爱留哥嫂共爷娘。第六祠堂辞六路,辞了六路我唔行。辞了六路我唔走,我脚踏草头草尾生。第七祠堂辞井水,辞过井水唔再担。井水辞过我唔担,唔怕井水自己流上来。第八祠堂辞床席,辞了床席我唔眠。辞了床席我唔 ,蜘蛛挂网在面前。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
祖公:祖宗。
儿茶:玩孩子家煮的假吃食。
郎晾遮:新郎举着伞。
驮:怀胎。行:走。
:一条竹篙顶到栋,保佑媒人生背痈!生得背痈狗贡大,朝流血水晚流脓。三斤膏药唔收口,四斤棉线绕脓头。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近郊。
狗贡大:像狗一样大。
绕:缠绕、包扎。
:离绣阁,出门前。明年今日奴身忌,今年今日落黄泉。水流花落年年在,奴身一去不复回。巧云遭难都有罗君救,我今遭难有谁怜!
附注
以上4首哭嫁词,是新娘出嫁前夕的哭唱,俗称“行嫁哭”,流传于惠州市区。
巧云:旧戏曲中身世凄凉、遭遇不幸的女子。
罗君:旧戏曲中富同情心正义感的书生。
:阿爷生 一枝花,从来不受别人哈。今朝阿女爱嫁狗,受人打来畀人骂。妈妈养 十七岁,食羹食粥同床睡。阿女知食又知做,何必将 任人煨。
附注
流传于惠州水上人家,与前4首哭嫁词一样,是新娘出嫁前夕的哭唱,俗称“叫新娘”。
哈:记音字,意为欺负。
爱:要。
:正月一日炮仗响,今日无爷苦楚在孝堂。二月鲫鱼埋落 ,寻鱼容易见爷难。三月谷种都下了黄泥 ,神仙难点谷芽齐。四月手巾包米去问姓,问爷唔应泪双流。五月人家都话龙舟节,今日无爷都唔敢睇龙舟。六月苦瓜到底苦,七月芒果批皮都到底酸。八月人家都讲中秋节,月亮圆圆我无爷。九月坟头挂白纸,白纸茫茫泪双流。十月江边人打盂兰醮,今日无爷唔敢睇盂兰。十一月时寒都霜雪大,无爷携带儿寒酸。十二月人家都讲新年到,家家户户贴门神,人贴金钱金纸我无份,睇人欢喜贴蓝钱。
附注
哭丧在惠州旧时颇为流行,哭者多是妇女,调式相对固定,哭词则根据死者与哭者的关系而定,往往不拘一格,临场发挥。爷:父亲。孝堂:灵堂。埋落土並:这里指隐藏在水底烂泥中;
土並,读如“办”,烂泥。
包米问姓:惠州民间风俗,人死后,亲属向神婆问卜,了解死者在阴间的去向和处境,并以手绢包米若干作酬谢。都话:都说。
到底:终究。盂兰:指盂兰节,在农历七月十四,民间称为“鬼节”。
寒酸:孤寒酸楚。
贴蓝钱:旧时风俗,丧家要撒白纸钱、门贴蓝对联,利是亦用蓝纸封。
睇人欢喜贴蓝钱:眼看着别人欢喜过年,自己却贴蓝钱办丧事。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