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大水,发大风,阿姨烧水捋鸡公。鸡公飞落红花树,吓倒阿姨面砵红。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捋:宰杀。
面砵:脸面。
:囊儿蓬蓬飞,阿姨拈你尾。拈唔倒,拈到一条禾秆草!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囊儿:蜻蜓。
拈:以拇指和食指夹住。
点儿儿,放虫飞,大虫飞抛去,剩落虫仔叫阿咪。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点儿儿:在惠州,大人唱儿歌,每以其手指点小儿指尖,并以“点儿儿”或“点指指”起头。
飞抛:“抛”表示某一动作或过程已经完成和结束,如“食抛”意即吃过了,“飞抛”则表示飞走了。
阿咪:惠地客方言对母亲的称谓。
:排排坐,食粉果。唔还钱,割耳朵。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麻雀仔,嘴喳喳,有嘴话别人,冇嘴话自家。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话:以言语纠正别人的行为。
:打掌仔,打哇哇。有就食,冇就罢。唔好去人家门前眺,眺得多,人晓话。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打哇哇:大人(或小童自己)用手掌有节奏地拍打小童张大的口,使其不断呼出的气流发出哇哇声。
眺:于远处以目光相乞。
晓:会。
:打掌仔,买油油,红花抛落任水流。大姐有钱嫁东莞,老妹无钱嫁惠州。人话惠州江长好水路,唔使竹篙船自流。大锅煮鱼圆盖冚,细锅煮鱼圆碗兜。坐落自有金脚椅,目训落又有金枕头。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唔使:不用。
冚:盖住。
兜:装起。
目训落:躺下、睡。
:打掌仔,打薄刀,打畀阿姨剃面毛。阿姨打我三巴答,我打阿姨三竹篙。长长竹篙打榄仔,短短竹篙拨石榴。石榴打仔叮叮转,槟榔带籽结成球。阿公有牙食榄仔,阿婆冇牙食石榴。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畀:给。
巴答:巴掌。
榄仔:橄榄。
拨:持长物扑打。
叮叮转:指石榴悬挂树上,如风铃般随风摇转。
:鸭嬷,鸭嬷,叽哩呱啦,生春畀人食,自己食鱼虾。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春:蛋、卵,卵古音鲲,鲲声转为春。
生春:下蛋。
畀:给。
:打布勾,艳锄头。锄芋仔,壅芋头。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打布勾,艳锄头:人坐椅上,两腿相叠,下脚著地,上脚翘起,让小儿承坐其上并上下左右不断摆动;
脚翘起,状如布勾和锄头。
“艳”是记音字,与“打”同义,意为上下晃动。
:爱牯乖,爱牯目训 ,目训 醒一觉来担粪。担粪落田壅芋仔,芋仔出芽插插齐。芋头锄归畀妹煮,芋仔锄归传上楼。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是一首母亲抱着儿子吟唱的催眠曲。
爱牯:对小儿的昵称。
乖:听话。
目训:睡觉。
插插:“崭崭”之声转,整齐貌。
传:传递;运送物件,下递上接。
:打筲箕,卖逆糍。糍蒸粄,粄蒸糍。糯米蒸糍搭搭软,粘米蒸糍硬过铁沙梨。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打:编织。
筲箕:竹编的盛物器具。
逆糍:又称“捏糍”、“饵糍”,惠州“十月朝牛王诞”的应节食品,类似北方的糍粑。
搭搭软:搭搭,搭拉状,形容逆糍非常粘软。
:拨凉凉,阿妳莳田女打秧。阿妳转来担饭食,阿女该头饿断肠。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拨凉:搖扇纳凉。
阿妳:母亲,妳读如“奶”。
转:归,回家。
该头:那边,另一头。
阿哥哥,上山织盒箩。织得多,娶只红花女。织得少,娶只大食婆。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盒箩:用竹篾编织的圆形盛物器皿,有盖。
只:个。
:落水天,阿妈带我去姐婆边。姐婆烧水焖糯饭,姐公开笼捡银钱。贡多银钱都唔爱,爱条牛乸带仔转去好耕田。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
落水:下雨。
姐婆:外祖母。
姐公:外祖父。
贡多:这么多。
转:回家。
嘀嘀嘀,扫净地堂耕故丝。问下爷娘耕几多,耕多六丈做爷衣。爷着白衫骑白马,女着红裙转外家。大路堂堂好跑马,路边井水好煲茶。大姐煲茶唔好饮,老妹煲茶香桂花。桂花跌落蒲桥水,手抓唔到竹篙扒。竹篙扒,来织麻,织麻唔得媒人到,一合丝裹二合花。大嫂出来捡一对,恭喜晚姑嫁秀才。嫁畀秀才银又少,嫁畀老爷银较多。不如嫁畀苏州佬,朝朝起身卖绫罗。又有胭脂点嘴唇,又有头油连水粉。水粉搽面白恤恤,头油搽髻乌律律。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
嘀嘀嘀:象声词,指唢呐声,依次读上、去、入三声。
耕:纺绩。
外家:娘家。
唔得:恨不得。
苏州佬:泛指江浙一带来做买卖的商人。
白恤恤:形容脸面白嫩有光。
乌律律:形容头发乌黑发亮。
(1):月光光,照地堂。骑白马,过莲塘。莲塘一粒珠,打扮秀才去读书。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食槟榔。槟榔香,食仔姜。仔姜辣,捉其曱。其曱骚,买蓝刀。蓝刀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把刀。刀切菜,买锅盖。锅盖圆,买条船。船屙底,浸死两只日本仔。一只浮抛头,一只沉落风门坳。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
其曱:蟑螂。
浮抛头:浮出了水面。
风门坳:地名,与梅湖隔江相望,旧时有渡口,今属惠州小金口。
:月光光,照四方,照到广东人捋羊。捋得羊皮蒙鼓打,打鼓咚咚去娶娘。娶得娘归拜老大,拜抛老大拜爷娘。拜爷拜百拜,拜姐拜千千,我姐眠燥又眠湿,我爷一觉不知天。出麻出痘娘辛苦,我娘操尽几多心!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第五、六句的“娘”指妻子,其余各句的“娘”指母亲。
老大:老年人,长辈。
拜抛:拜过了。
爷:父。姐:母。
燥:读如“遭”,其义为“干”,与湿相对。
不知天:不知时间的早晚。
麻:麻疹。
痘:水痘。
:扇子有扇风,时时在手中。有人来借扇,先问老太公。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摆儿茶,请亲家,亲家唔来请自家。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摆儿茶:小孩子的一种游戏活动。
:老鼠仔,打千秋,打泻大哥一罂油。大哥转来闹大嫂,大嫂绩麻嘴揪揪。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打泻:打翻、倒出。
闹:责备。
嘴揪揪:撅起嘴巴,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查莲子,子连牵,查到观音脚面前。水淼淼,入茶壶,茶灯盏,水瓜葫。左手弯弯转,右手到河源。河源到水口,水口到木棉,木棉树下撒金钱。撒一百,撒一千,问下雷公劈奈边。十字将军擎起手,古灵精怪奈谁边。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岁数较大的儿童在玩一种近似击鼓传花的群体游戏时所唱,歌止则猜传递的小瓦片捏在谁的手中。水口到木棉:水口、木棉,均为地名,水口即今惠阳水口,木棉村在惠阳马安。
奈边:哪边。
奈谁:谁,谁人。
十字将军:指两个手掌。歌至此句,参加游戏者均须捏着拳头,高高举起,以便猜者观察判断小瓦片藏在谁的手里。
:一点一划长,一撇到西江,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光。一点一划长,二字口来装,两边丝缭绕,蚕虫卧中央。一点三划长,口字往下装,侧边加五口,问你乜惹样。
附注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惠州的一首猜字儿歌,多为学前或刚入学的儿童晚上在街头月下集体玩耍时唱。歌分三节,每节猜一字。第一节的谜底为庙的繁体字“廟”;第二节的“缭绕”读如“桥了”,谜底为蛮的繁体字“蠻”;第三节的“乜惹”意即“什么”,谜底为语的繁体字“語”。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