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中说:“密县东南有大隗山,大隗山之西,有具茨山。”又说:“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大隗即大隗真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民间奇人,黄帝在具茨山曾专门登门,向大隗真人求教治国安邦的办法。因此,大隗真人应当算是黄帝的老师。但是,大隗真人究竟姓甚名谁,他向黄帝传授了哪些治国之道,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史料中却记载了黄帝的另一位老师——岐伯。
史料中说:岐伯是黄帝时代人。他从小就善于思考,非常聪明,并且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来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非常痛苦,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尝味草木,遂成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由于轩辕黄帝拜岐伯为师,所以就尊称歧伯为岐天师。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中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岐伯是什么地方人?有陕西岐山说,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虽然这些地方有不少有关岐伯的传说,但是,这些地方都有一个致命的缺憾:没有黄帝在这些地方活动过的遗址、遗迹或传说,也就是说,黄帝没有在这些地方活动过。既然黄帝没有在这些地方活动过,他就不可能在这些地方拜岐伯为师。
但是,据史料记载,在轩辕黄帝活动过的具茨山却有岐伯活动的遗址、遗迹。
史料中说:新密南部具茨山有一座轩辕宫。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记载:“轩辕宫在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记载:“轩辕宫,在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这说明,具茨山一带应当是岐伯活动过的地方。
上述结论,还有另外一条证据:有学者考证:岐伯有三个老师,一个老师是广成子,具茨山山脉有一座崆峒山,就是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大隗山下有修德观,那是广成子居住的地方。另一个老师叫僦贷季,他是“鸿冢”地方的人,“鸿冢”就是黄帝大臣大鸿陵墓的所在地。大鸿山就是大鸿练兵的地方,山上有屯兵的大鸿城、有操练兵马的擂鼓台,有为黄帝建做花园的花园坡(很可能是岐伯种植草药的百草坡)等等。“鸿冢”应当在大鸿山一带。专家们经过考证后认定,这里有一个医家链或医家群落,《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另一位著名医家鬼臾区也是这一带的人,他是鬼臾区家的第十代传人。僦贷季一家世世代代也在此居住,因此,说岐伯是这一带的人是完全可信的。
大隗究竟向黄帝传授了什么,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是,《黄帝内经》中却详细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岐伯精辟地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088个问题。他们的对话共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主要谈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之道”。《黄帝内经》中用“道”处多达269次,深入阐述了“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医道、诊道、治道”。第二次重点论述了“医道”的原理,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阐述了44种病类,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一系列病症311种。岐伯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术也”的进取理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之德”的唯物论观点、“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理论等等。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础,使其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
虽然人们不知道大隗真人与黄帝谈话的内容,但从《修德观问道碑记》中,人们也可以看出他们谈话的一些端倪。碑文中说:当黄帝问广成子如何让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时,广成子说:“自而治天下”,意思是说:让天下老百姓自己治理天下,自然就天下太平。广成子还特别向黄帝提到养生问题:“及其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问治,身可以长久,然后蹙然称善。告以无劳女形,无摇女精,可以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众人皆死我独存。”广成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你不要管天下的事,自己要建一座特别的房子住下来,睡在用白茅编成的席子上,每年至少有三个月什么事都不要过问,彻底休息,这样你就会活得长久;另一层意思是说,对女色不要特别亲近,不要纵欲过度,就可以长生。广成子现身说法说:我就是这样,与别人相处,以和为贵,所以我活了一千二百岁,至今我还没有衰老的迹象,我那个时候的人都死了,只有我还活着。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一边治理国家,一边修身养性,每天“迎日推策”,“接万灵于明廷”,整整活了三百八十岁。
在这里,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具茨山一带,有两位黄帝的老师,一位叫大隗,一位叫岐伯。大隗向黄帝传授的无非是治国安邦和医药养生两类知识,这和岐伯向黄帝传授的知识完全一样。岐伯向黄帝传授的知识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记载;而大隗向黄帝传授的知识却只字未提。是古人的懒惰疏忽?还是有意不记录大隗跟黄帝的谈话内容?恐怕都不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具茨山一带几乎完全找不到岐伯的踪迹,同样,在陕西、甘肃、四川等自称是岐伯故里的地方,也根本没有大隗真人的影子。按道理说,既然同为黄帝的重要老师,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当被提到,比如,黄帝大战蚩尤,黄帝发明指南车,凡是炎黄子孙都知道这些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解释:岐伯和大隗真人本来就是一个人,因此,向黄帝传授的知识才能完全一样。否则,便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具茨山这样不大的范围内竟会出现两位黄帝的重要老师,而且传授的知识又完全一样?只不过这个老师在具茨山一带叫做大隗;而在其它地方叫做岐伯。
其实,在黄帝时期,并没有一个叫岐伯的人。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先生在他的《竹斋医学丛刊》中说:“岐伯案岐国名,伯爵号,岐伯者盖黄帝时诸侯。”黄帝时期并没有“伯爵”的封号,也没有分封过诸侯国。“岐国”、“伯爵”是在周王朝建立后才出现的名称。很可能是周朝的人们为了尊称黄帝的这位老师,才称他为“岐伯”,后人以讹传讹,误以为黄帝真有一位叫“岐伯”的老师。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其实,黄帝在具茨山一带只有一位老师,他就是大隗真人,他向黄帝传授了治国和医药知识。到了周朝,人们十分尊敬这位黄帝的老师,就尊称他为“岐伯”。
大隗真人与“岐伯”其实就是一个人。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