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祠,又称祠堂。是家族供奉先祖、缅怀列宗的地方,祖训家规在这里传承,族规家法在这里执行,家风家学在这里弘扬……
祭祀中,后人们虔诚地祭拜祈福;聚会上,长者们讨论着深邃的智慧。
祠堂,对于宗族人来说是根脉所在。无论走了多远,还是熬过了华年,祖辈的族规家风,都渗进了脉络,融入了血液。
历史上宝应有过很多家祠建筑,如今依然存留的,只有宝应小石头街里唯一的一座—朱方伯公家祠。它坐落在宝应古城区,东边与宝应朱氏一脉相承的朱氏三进士宅第接壤,南与宝应儒学圣地—学宫相呼应,西侧近在咫尺的是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处,北端则与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隔街相望。四周古迹环绕,荟萃着宝应古城的历史人文胜境。
朱氏家祠始建于清代光绪末年。座北朝南,前后一共三进,青砖小瓦,雕砖门楼。细腻的砖雕上不仅镌刻着岁月时光,更蕴含着宝应朱氏家族的情操、信念与修养。大门楼屋面上用砖瓦砌成的“亮脊”,象征“光明正大”。亮脊的两端装饰的两只脊吻兽—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它们守护着古宅的平安,也保佑着朱家子孙们能够科举中第、独占鳌头。
祠堂大门上方砖砌门楣中间一排大气的如意纹砖雕,寓意“前程锦锈,鹏程万里”。大门石框正顶中间的圆形石刻,则寓含“五福盈门,福寿双全”;大门石框象征高山脊梁,寄托着祖辈对家族子孙能够勇当大任的殷切希望。
走入建筑的第二进,饷堂屋檐下一排结构稳健、造型奇特的斗拱映入眼帘。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有结构,在屋顶与立柱间承上启下,不仅造型优美,更因其特殊的“卯榫”结构,发挥着抗震的作用。他们将整个屋顶的重量均分,扛起了庇护风雨的顶檐。同时也体现着建筑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第三进的主殿大厅内,神龛中供奉着朱氏的先祖神主。主殿中厅梁枋上的彩绘十分引人注目。在中国古建筑中,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而古建彩绘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由于朱氏家祠是由苏州工匠建造,彩绘有着十分浓重的苏式彩绘风格。交错的梁坊间,红黑色块与金线相交辉映,精美的图案更点明了主体,成为建筑的亮点。主梁正中绘制着两个下棋的人物,寓意胸怀天下。两侧的菊花图寓意着康泰延绵,主厅横梁上的牡丹纹象征花开富贵,石榴花则喻意子孙满堂,蝙蝠彩云比喻五福祥瑞,织锦花纹表示满腹经纶……
朱氏的先祖在精美的彩绘下享用着鼎盛的香火,庇佑着一方宝应古城,保佑着这里人才辈出、风调雨顺、多瑞多福……
明清两代,宝应朱氏历经王朝更替、世事沧桑,凭着清正家风和深厚家学,世代彰显出“闻人辈出,科第蝉联,仕途相继,著作宏丰,家风远昭,历久弥珍”的家族文化特质。登科第者逾百人,其中:进士7名,举人18名,贡生数十名。明代有“诗书双绝”的朱应登、朱曰藩“父子两进士”,清代有“鼎甲探花”朱士彦及朱士达、朱士廉“兄弟三进士”。亦有连续15代诸生者,连续十余代“几乎人人有集”的家学盛况,更有入仕为官者“恪守清廉,勤政惠民,政绩卓著,朝野称颂的“清官循吏家族群”。
朱氏家祠原称“朱方伯公家祠”,朱方伯公即为朱士达,朱氏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家祠第二进飨堂内安放着他的塑像。在宝应朱氏的济济人才中,朱士达先生不仅为官兢兢业业、功绩卓著,更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不仅在自己的辖区内打击犯罪、安宁一方,还兴建县学、疏浚水利、发展农商,使百姓安居乐业。朱士达在离任霍山时,父老携幼竟遮道攀辕,络绎数十里。朱士达流连不忍去,相与垂泪而别。
霍山文士汪嗣佺为赞颂县令朱士达的官德政绩,以送别的情景绘制了一幅《攀辕图》相赠。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幅图卷上,感受到朱士达先生的大公无私,霍山父老们感恩的心。
朱士达的兄长朱士彦,是朱氏家族中高官亮节的代表人物。他官至吏部尚书,已是一品大员,却依旧不忘百姓疾苦。任中的他辗转万里,勘察水利,减免粮税……年逾六旬,仍奉旨專持使节,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衔,谕赐祭葬,予溢“文定”。入《清史大臣传》、《清七百名人传》。
朱氏家族的优秀传统和高亮家风世代传承,可谓“二十世诗书门第,五百年忠厚人家”。优秀的传统不仅影响着朱氏族人,已化为宝应传统文化的一道亮色。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