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章安,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台州湾北岸,东邻前所街道,南与台州市主城区椒江隔江相望,西、北与临海市接壤。
章安古镇,历史悠久。她最早为扬州之域,历夏商周至春秋,章安为越国瓯地,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章安为东海国地;东汉光武帝时始改名“章安”,朝廷在原东海国故地设置回浦乡,属会稽鄞县。公元前85年,以回浦乡设置回浦县,她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的台州、温州、丽水和宁波的宁海、福建北部地区及台湾省。那时的她,该是怎样的一种辉煌!
由于章安交通条件优越,清末民初商业相当繁荣,古建筑多为清至民国时期。2006年2月,章安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古时章安气候温和,有山海之绕,溪谷相间,为平原山丘腹地,境内大多为海冲积平原,在漫长的演变成陆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淤涨状态,在商代已处于湖沼泽地。春秋至战国时期,丘岗地带,山麓前沿有大片地土与湖泊群出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依山傍水的山麓地带,开始有原始的山越土著居民栖息和活动。他们聚居于山坡丘陵地带,从事原始农耕、采集与捕捞。
章安遗址地带独木舟残骸的出土;七十年代,章安花园村张岙岭出土的石凿、石镰、陶纺轮;九十年代,湖边鹫岭出土滑石纺轮,杨司谢杨官坟山出土石镰、石刀等新石器遗物;章安桥以南地区出土鹿角,这些地方各种石器遗物的相继出土,显示了章安以农耕为主滩涂捕捞兼顾的远古人类生活场景。
章安老街,是章安的一道风景。老街全长660米,呈东西走向,以章安桥为界,把整条老街分成东西两部分。一半属华景村,一半属回浦村。老街300多间房屋大都是木结构,老字号的招牌依稀可辨。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的章安桥,长30.9米,宽4.9米,架在回浦河水上。老街227-229号,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的百年老店“方万盛药号”,如今门窗紧闭,早已歇业,成为民宅。
狭长幽深的街两旁,民居粉墙黛瓦,清代的店铺依稀隐露老字号的匾字招牌。赤栏桥、祠山庙、叶氏宗祠、林氏贞节坊、方万盛药铺、黄裕泰当铺、武进士蔡殿魁故居、叶氏染坊等古老的文化遗存史迹,犹在诉说当年的繁华。
古街上,八方商贾云集,人声鼎沸。黄昏时分,窗棂的烛火,将古街点缀得万种风情……
街不宽,三块青石板的规制,两边店铺相连,却少有开张,十之八九门窗紧闭,人去楼空,大概这段街难进汽车,故很安静,行人稀少,偶有一两辆自行车、电动车安静地驶过。
古朴的墙头爬满绿茵茵的彭风藤,青石板的街道上还有几家老行当在做着买卖。
走进章安老街,体味喧嚣中的宁静,感受曾经的兴衰与繁荣,漫长历史岁月,匆匆流逝,章安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在,而留存下来的建筑,让人深刻感受古街当年的风韵。
老街很长,似直犹曲,幽静得有些苍凉。
街走一半,一座章安桥正好横跨在街的中间,把老街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一座古味盎然的石拱桥,叫章安桥。桥下有条河,叫回浦河。
桥面的石块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路人磨得光滑如镜。桥边的碑文写着,这座桥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新修建的。据说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年就有了这座桥。那时,桥的构造很精美,中间有亭,两端有楼,因为桥栏漆成红色,人们叫它“赤栏桥”。如今,桥上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经风吹雨打,早已失去了雄风与霸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章安古桥上跑来跑去,“孩子们”变成了“老人”。
村里的老人说,在他的印象中,解放前的女人不赶集,集市上清一色是男人。“当年,古街上的人可多可热闹了,不少孩子喜欢在夏天到河里玩耍,沿河居民也常在河边淘米洗菜、拉家常,河上还有木船行驶过回浦闸直通椒江……”小时候的章安桥是无数章安人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割舍的地方。
解放后,章安古街逐渐清冷。尤其近十几年来,古街破败不堪。住的人越少,倒塌的越多越快;没有防火墙,遇到火灾,烧毁的就是一片。
节假日是老街人气最旺的时候,子女们会回家看望父母,街坊邻居也会相互串门,这时候老街便多了些寒暄和欢声笑语,也多了些人情味儿。
老行当、老手艺人、老街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我们渐行渐远,而章安的历史就像一坛埋藏在地下的老酒,会随着时间的积淀而变得愈发的醇厚。
章安人眷恋着老街,眷恋着老街上的旧时光,也渴望章安城市化的进程更快一些,渴望古镇、古庙、古祠、古老的路廊,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
往东走几步,对面斜角是另一家百年老店“方隆盛药号”。这家店建于清光绪年间,朝南墙门店,粉墙台门,门里小天井,三间店面成凹字形,面向小天井。店堂里摆放着整洁的柜台,古香古色。进入店堂,有医师和售药人员,百年老店仍在正常营业。
过章安桥向西行,街北朝南的“公济医院”建于民国初年,是椒江北岸最早的一家西医诊所。这家医院原主人吴肖民系黄岩人,民国初年毕业于英国传教士白明登的临海台州恩泽医局附校。当时,章安没有西医,当地绅士商人请他来此地开设诊所。先开在长嘉屿山上营业,不久租在叶义大染坊对面。后来,章安绅士商人等聚会大洋120元,助他在现址造屋开诊就医。因为靠众人帮助,医院取名为“公济”。
再往西是“叶义大染坊”,高高墙体,“绸缎布庄”四个巨擘大字,上嵌“叶义大”石匾。路廊墙面上的“进退通达道远近过逍遥”题字,你若仔细看可发现这几个字全是走字底的,人们记住它不仅仅因为文字上的技巧,更在于它表现了一种人生的乐观与豁达。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