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鱼灯流传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汉族民俗舞蹈。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到陈州放粮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进贡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汉族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
“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的象征。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绚丽多姿的无为民间艺术宝库中,鱼灯是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之一。目前,无为鱼灯已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个1000多年前建立起来的江边小城,“鱼”曾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题。旧时,长江经常泛滥,粮食颗粒无收。为了生存,勤劳的无为人利用长江水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既种田又捕鱼来维持生计。后来,为了庆贺渔粮丰收,祈求捕鱼平安,由户中男丁舞动鱼灯向鱼龙祈福祷告,逐渐流传下来,每年正月都要玩“鱼灯”庆祝。按照当时的民间习俗: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
在无为,鱼灯又被称作“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素有“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的美誉。有传染病灾或者农作物虫害等,村民们一律按“许愿还愿”的形式来玩“鱼灯”。把玩“鱼灯”作“神灵”来驱恶、赶魔,祈求平安。无为鱼灯历史悠久,相传在北宋宋仁宗期间,包公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
据说: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据清朝嘉庆《无为州志》记载:“州中元夕放灯,由来已久。灯前必设大牌,绘一兽形,虎面麒足,雄势狞狰,振以金鼓,俗名‘虎头牌’,实乃龙神可辟水怪。”无为鱼灯主要分布在以捕鱼为生的黄雒河、裕溪河系乡镇一带,分支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无城镇八里村的任家和黄雒社区的潘家。“根据任家的宗谱记载,我们家的鱼灯为盛唐时期的先祖任布公所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鱼灯传承人任俊堂已年过七旬了,可提起自家的鱼灯仍滔滔不绝。
年底还没到,在无为县八里村任氏祠堂内,任俊堂和徒弟任定胜早就忙碌开了。“今年我们家八头鱼灯全部重新扎制,为开春的表演做好准备。”任俊堂用钳子拧紧竹篾扎成的框架,端详框架两端是否对称。作为鱼灯工艺传承人,每隔几年,任俊堂都会“出山”,为家族和村里制作新鱼灯。
扎一盏结实又精巧生动的鱼灯有不少讲究。“鱼灯由50根竹篾扎制,削出的竹条必须大小合适、软硬适中;鱼身最难扎,要鱼肚圆正、匀称、肚大才合格,再蒙以纱布,纱布外刷胶,再贴上透明的油皮纸。做好一个鱼灯至少要三天,鱼身做好后还要画师一笔一笔地上色。”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任俊堂每一步都格外细致、小心。他告诉记者,鱼灯的制作工序较多,而且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费心费力。但每个鱼灯都有寓意,都有托付。只有把它做好了,家族传人才能舞出吉祥,舞出好兆头。
任定胜告诉记者:“由于生产油皮纸的厂家已经倒闭,今年扎制鱼灯的材料改成了薄透的特质纱布,竹篾也改成了轻铝管,鱼灯内部的光源也由蜡烛改成了充电的灯。新扎制的鱼灯重量要比原先轻了许多,舞起来稍微省些力气,也不用隔段时间就要给鱼灯补蜡烛。”
演出的灯一共有10盏。除了“独占鳌头”和“麒麟送子”两盏彩灯外,其余8盏鱼灯分别是头红(鲤鱼)、二绿(鲲子)、三黄(鳇鱼)、四黑(乌鱼)、五金(金鱼)、六鲢(鲢鱼)、七鲫(鲫鱼)、八鳜(鳜鱼),象征着“春夏秋冬,今年吉祥”。鱼灯长约2米,鱼灯表面绘上多彩精美的八仙图案,寓意子孙后代“各有能耐、各显神通”。
年初二,无城近郊八里村,“鱼”跃人欢,一派喜庆热闹场景。村民们手持红灯笼说说笑笑涌进宗祠,看着身旁的八盏鱼灯,眼里尽是期待。而对舞灯人来说,又多了份紧张。为了祈求表演的顺利进行,更以示对先辈的敬重,不少表演者在祠堂里对祖先进行了跪拜。
不多时,鱼灯开舞了。在鞭炮锣鼓的喜庆声中,8位身着红衫,腰系金丝带的威武大汉俯身碎步迈入祠前广场,人手高举一盏鱼灯冲荡回旋,鱼贯欢舞。入夜,鱼灯随着腹内灯盏点亮,一下变得晶莹剔透起来,活灵活现。发光的“鱼儿们”在夜色中摆动游弋,好似将村民们带入流光溢彩的湖底。
舞灯者们英武灵活,舞技精湛,在头鱼“把子”蒋章的带领下,鱼灯的平、侧、卧、翻、沉、浮等灵活自如的舞姿,各种穿花队形互相穿插频频嬉舞的情景,表现了风和日丽、鱼群欢跃、畅游江海的美景。这时,“轰”“轰”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喷射,远远望去,只见鱼灯反扑、腾挪、翻滚、进进退退,时起时伏,上下翻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依次玩出“八鱼戏水”“金钩挂月”“大翻身”“金龙抱柱”等20多个动作,并摆出象征“天下太平、人平水平、三山六水”等多个字型。最后,在万点火花中,金灿灿的一群“鱼儿”舒展身子,摇着尾巴,奔游于惊涛巨浪,把鱼灯舞推向了高潮,现场鼓乐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集中表演后,鱼灯队伍还在村里挨家挨户为大家送上祝福。
许多地方都有鱼灯,但无为鱼灯却与别处不同:每条“鱼”都自由摆动,表演者不是简单地举灯,而是以半蹲姿势擎着灯,让鱼随着节奏摇头摆尾。“每条‘鱼’的走法事前都固定下来了,每一户都各司其职,大伙合力把灯舞好。”蒋章告诉记者,由于鱼灯表演时间长,体力消耗大,通常每个鱼灯配有3人,这支队伍必须齐心协力,给全村乃至全县人民带来一场精彩的鱼灯表演。
鱼灯除了表演外,“接灯”是另一件大事。为了保证鱼灯文化的稳续传承,每一盏鱼灯和演出的铜锣、圆鼓等乐器分别都由三户负责。负责鱼灯演出的家庭,从家中新生儿诞生那刻起就要考虑下一代“接灯”的人选。如果该户家庭没有男子,就由长辈商议选择适宜亲戚家的子嗣来“接灯”。
“我是22岁从祖辈手里接灯的,接灯在我们适龄青年之中是大事,只要接过了灯,那就是一辈子的重要使命。平时我们都在各处,一旦确定玩灯的时间,大家会立马赶回来,手头上就是有天大的事都会放一放。”舞灯人任三星如是说。
尽管如此,任俊堂还是担忧“鱼灯的技艺后继无人”,村里鱼灯舞队的骨干大都是中老年人为主。“很多年轻人都外出读书或工作,一户人家有一个人会跳就了不起了。”任俊堂说,即使是自己家里,有兴趣鱼灯技艺的子女也不多。老人希望政府在鱼灯演出、传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在鱼灯表演现场,从村民们的点评中,你能感受到鱼灯文化的深厚积淀。“新的鱼灯挥起来就是比较省力”“三鱼这里舞的幅度小了点”“接下来该摆字了”……从耄耋老人到懵懂孩童,几乎每位观众都能对鱼灯表演说出一二。“舞鱼灯不仅是民俗,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化,是人情。”无为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于景舟对非遗的传承也有自己的感触:“早在1956年,无为鱼灯就曾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了领导和舞蹈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现如今,无为鱼灯知名度越大,人们的认同感就越高。每到节日,身在异乡的舞灯人就会自发地回到故乡舞起鱼灯。非遗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也具有凝聚人心的价值。”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