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古称郧阳。为人类的早期发祥地之—,曾在此发现“郧县猿人”,距今80-100万年之前。相传黄帝时代,境内有彭、庸两个部落。大禹划中国为九州,十堰属于雍、梁两州。商、周时境内有庸、彭、麇(今郧县)等国,战国属楚国。秦一部属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一部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所辖。汉武帝时全国设13个州部,十堰属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管辖。及至三国时期,十堰先属蜀国,后属魏国的荆州。西晋时期,十堰仍属荆州,后来曾一度属梁州(今陕西勉县)所辖。到了南北朝时,前期属成国,后期属南朝。隋建立后,袭汉制,为淅阳,上洛二郡地,后废郡,置州县,十堰属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后又划归梁州(今陕西省)管辖。
唐贞观年间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十堰属山南道东道(今湖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后为均州,房州地。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属前蜀管辖。宋朝中期以后将道改为路,十堰初属京西路,中期以后改属京西南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十堰属湖广行省襄阳路管辖。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上津、郧西、竹溪六县。弘治十一年(1498年)析房县潭头置保康县,共辖七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郧西。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郧县、房县、竹山、上津、郧西、竹溪六县。1936年改设第八行政督察区。1949年设两郧专区,属陕西省。1950年4月划回湖北省,设郧阳专区。1952年并入襄阳专区,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1969年析郧县十堰和黄龙二区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
十堰这一地名可追溯至明朝时期的郧阳军屯,因为当时整个十堰地区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区域。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郧台志屯田》记载:郧屯则自原公始,皆流逋所遗。意为郧阳军屯由副都御史原杰公首创;屯田皆是流民逃走所遗弃的田地。成化十四年政府将土地发给官军,令其一边驻防一边种地。成化十三年(1477年),郧阳府正式设立,下辖6个县,府址设今郧县城内。成化十八年(1482年)时,郧阳辖区内共有10890户,人口达到79450人,其中以外地移民居多。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通志郧阳》说:十堰在县(郧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人口锐减,清康熙24年(1685年)统计,郧阳府人口仅剩2.93万,其中青壮男丁为0.5万。
一说十堰来源于十堰镇。相传,古时此地原名张家庄,明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起义军从陕西进驻这里月余,当地人纷纷投军而去,导致户空人稀,后有湖北大冶金牛镇一姓陈迁居于此开设铁匠铺,形成集镇,改名陈家街。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一说五堰和六堰之间曾筑有新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岳竹堰),两处共有十个堰即十道拦水堤坝,以灌溉农田而得名的。(《十堰市地名志》1983年版)
另一说十堰来源于明代志书记载堰有10处。即十堰、九倾坪堰(现犟河流域)、虎尾堰(现张湾区黄龙镇区域)、白龙堰(现茅箭堰口区域)、尖山堰(现张湾区柏林镇财神沟)、黄龙堰、双龙堰(现丹江口市六里坪区域)、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十堰由此而来。
据地方志记载,十堰最早的地名叫南坪,明成化时期已设里甲(110户为一里,10户为一甲),名后川里。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 ,由于流民大量涌入,增设六个里。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 ( 今郧县 )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及至清代,十堰已成为交通要道,设有驿馆。1966年10月,中央决定在十堰建设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今东风汽车公司)。次年4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6月6日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管辖。1969年11月24日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1973年2月17日,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